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也承受著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在這一過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職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日益凸顯。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也在承受著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高等院校的教育職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日益凸顯。地方高校大學生在文化素質方面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應該創(chuàng)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標準體系;以“兩課”為契機,注重課堂教學效果,夯實學生文化素質基礎;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濃厚的學術創(chuàng)新氛圍,為學生社會實踐搭建平臺。
[關鍵詞]教師論文發(fā)表,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探索
文化素質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對于理想信念的養(yǎng)成,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在建設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過程中,繼續(x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廣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轉化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制調查問卷,從傳統(tǒng)文化、異域文化和藝術文化等方面,在本校理工類和文科類學生中分別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900份,回收答卷886份,其中有效答卷874份,占回收答卷的98.65%。通過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相關數據,我們發(fā)現目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一)認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對其概念認識較模糊
在文化素質的重要性調查中,針對“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有60%以上的學生選擇“是”;針對“你認為文化素質在未來發(fā)展中是否重要”,有 85%以上的學生選擇肯定答案。但是,近50%的大學生對文化素質教育的概念認識較模糊,對文化素質所包含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理解較膚淺。這說明當代大學生雖然已經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的必要性,但還沒有較全面、準確的認識。
(二)已初步具備自身特質,文化素質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受不同教育模式和社會、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青年學子在進入高等院校之前,已經初步具備自身的性格和氣質,對問題的認知不同,個體興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使得大學生文化素質水平呈現出較大差異。例如能完整回答西安十三朝古都具體朝代的僅占2.8%,且基本都是陜西生源的大學生;在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的調查中,98.5%的大學生的大腦儲藏信息為空白。
(三)注重專業(yè)學習,知識積累目的性強,忽視文化素質的提升
隨著社會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大,有82.3%的大學生只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忽視文化素質的提升;56.8%的學生經常閱讀文化類書籍;在文化類書籍中,會閱讀文言文類書籍的學生不到2%。在對第二外語學習認識的調查中,有53%的學生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不注重日常積累,總是試圖尋找捷徑。在調查中,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專業(yè)知識學不好,文化素質再高也沒有用”,這種認識割裂了知識間的相互關聯,低估了文化素質對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四)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欠缺
近年來,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網絡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以文本閱讀為主的知識建構模式。網絡給人們學習和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帶來了消極影響。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43%的學生認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自身語言組織和文字表達能力有所減弱,其中大部分為理工科學生。他們在與他人交流中經常會出現表達不清或理解偏差等問題,影響人際交往;他們在撰寫實驗報告、專題研究報告、畢業(yè)論文時,由于邏輯性不強、層次不分明、語言不通順、概念不清楚等原因,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水平。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中小學素質教育仍停留在觀念層面,社會對其缺乏心理認同
長期以來,由于現行教育體制的束縛,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往往被學生家長及學生本人忽略,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目的也比較單一,這導致中小學教師把學生工具化,把教育學生功利化。素質教育需要各種硬件及軟件的支持才能獲得有效推廣,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狀況在地區(qū)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素質教育已經具有一定的雛形,各中小學校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新模式;而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學校,在教育設施、人文環(huán)境、師資人員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很難有動力去創(chuàng)新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這樣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就難以落實。
(二)高校對文化素質方面的要求較低,對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度有待提高
許多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教育上重視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發(fā)展,卻忽視了大學文化建設,即一所大學的校風內涵和大學精神的凝練與明確。大學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的貌合神離,使得大學并沒有真正重視如何全方位開展塑造人的靈魂、規(guī)范人的行為、完善人格的工作。另外,理工科出身的大學教師由于自身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文化素質的熏陶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在專業(yè)教學中較少結合學科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學科特色,去挖掘學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思辨和實踐能力。
(三)部分大學生文化知識素養(yǎng)缺失,人文精神與情懷缺乏
不少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文、史、哲和藝術方面的知識較淺薄。很多大學生沒有讀過傳統(tǒng)的文學名著,大部分業(yè)余時間幾乎完全用在上網娛樂、聊天和游戲上。一部分大學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嚴重,缺乏社科探索理想和信念,只貪圖一時的快樂和滿足,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等。與此同時,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大學生難以潛心學習、投身實踐,實用主義引導個人發(fā)展占了主導。他們隨波逐流,盲目參加各種社會培訓、考取各種證書,卻忽視了個人興趣與綜合素質的提升。諸多的主觀及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學生人文知識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地方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與探索
作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理工科大學,近幾年來,我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根本標準,在探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方面作了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標準體系
高校必須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觀,轉變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式,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學校根據實際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優(yōu)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chuàng)新,推動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學校緊緊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任務,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學風建設為重點,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以文化為載體,注重精神引領,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質量。
(二)以“兩課”為契機,注重課堂教學效果,夯實學生文化素質基礎
學校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中國近現代史三個層面工作的有序進行,構建以鄧小平理論為中心內容,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教學體系。此外,我校還將輔導員納入德育兼職教師系列,鼓勵、支持輔導員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fā)展開展研究,表彰突出的研究成果。同時,學校制定專門政策,在輔導員中選拔優(yōu)秀人才走上講臺,承擔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任務,不僅注重對學生前期的動員和培訓,更注重中期的跟蹤與指導和后期的考核講評和分享交流,使課堂內容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踐育人效果明顯增強,學生評教效果良好。
(三)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學校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標準體系,落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加強教師教育研究,結合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個性特點、知識需求,提升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更加貼近社會現實。同時,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培養(yǎng)更多的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所好的高等學府提供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傳承、一種文化氛圍。學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方向,遵循“精品化、專業(yè)化、社團化、長期化”的原則,通過各種學生社團組織和形式多樣的比賽、講座、團日活動、主題班會等凝聚學生,激發(fā)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真正達到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的目的。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僅追求活動的效果,還注重體現活動的主題和思想,努力做到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五)營造濃厚的學術創(chuàng)新氛圍,為學生社會實踐搭建平臺
學校在做好“挑戰(zhàn)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知識產權杯工業(yè)設計大賽等傳統(tǒng)賽事的基礎上,結合專業(yè)特色,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體系,營造濃厚的學術創(chuàng)新氛圍,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社會即學校”、 “生活即教育”的觀點,這體現了社會環(huán)境的教育作用。學校通過對外協(xié)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鼓勵學生進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學校每年通過集中和分散兩種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等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的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奉獻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
文化素質教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內涵豐富,提升道路漫長。大學是每個學子積累知識、提升個人內涵的殿堂,通過反復實踐來提高綜合素質,這對于諸多方面仍處于發(fā)展中的青年學子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學校與社會需聯合起來為青年人才提供發(fā)展平臺,讓青年學子充分認識到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為大學生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臧傳寶.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弊端及解決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63.
[2] 董譽,黃成忠,金更歡.加強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7):78-81.
[3] 楊建新.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J].中國青年研究,2010(1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