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作用是很大的,許多大人物常常通過演講來號召群眾或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演講總是比較注重語言的表達、說話的方式,演講者通常很有激情,因此比較容易感染人、打動人。如果在課堂中能夠適時地運用些演講,那么課堂效果一定會大不一樣,會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更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也更容易互動起來。
摘要:導入新課時,可運用演講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德育教育時可運用演講避免枯燥呆板;調節(jié)氣氛時可運用演講調動課堂積極性。演講時要多用些事例感染學生,多設置些懸念激發(fā)興趣。
關鍵詞:學術期刊網(wǎng),課堂演講,教學效果,適用時機,表現(xiàn)技巧
一、導入新課,運用演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設計中,新課的導入總是被提及,生動的課堂一般很講究如何去導入新課,因為它可以快速地抓住學生。用演講的方式導入新課,往往能給學生新鮮感與活力感,能很快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教《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加入演講:“同學們,我今天如果告訴你們,一個人的作用能抵得上五個師,你們相信嗎?你們可能會問,這人是神槍手?其實呀,神槍手也不可能一個人打敗五個師。但是有個真實的故事:當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準備回國時,美國的海軍處長堅決阻撓,說他抵得上五個師。的確,從錢學森‘兩彈一星’的功勛來看,他當然抵得上5個師。今天學的《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主人公燭之武也是一個人能抵得上五個師的,為什么這么說呢?當時晉軍與秦軍聯(lián)合想要滅掉鄭國,兵臨四境,在這危難之際,燭之武挺身而出,只身去勸說秦伯,那時他已經(jīng)七十歲,步履蹣跚?删褪撬,最終說服秦伯撤兵,把鄭國從危難中解救出來。他是不是一個人能抵得上五個師?沒有他,鄭國就要被吞滅了。他到底是怎樣勸說秦伯的呢?那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這一演講用類比的方法,以錢學森為引子來引出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他們急著想知道燭之武說服秦伯的內容要點,那么學習這篇文言文就主動多了;而且演講的語言更有親近感、親和力,更易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
二、課堂上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運用即興演講,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不僅教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個人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的引導,使學生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用演講方式來進行品德教育,更有感染力,比枯燥的說教效果要好。
比如《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很適合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教學中就可以結合演講來進行道德教育:“美國有三個個人紀念日:林肯紀念日,喬治·華盛頓紀念日,還有一個就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從這里你們應該可以深深感受到美國人民對馬丁·路德·金的崇敬。人們?yōu)槭裁慈绱顺缇此,就是因為他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心中有大愛。為什么我們的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會受到全社會的敬重?正是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相反地,像楊達才、劉志軍這些高官身居要職卻不關愛百姓,不回報社會,腐敗受賄,最終是要被人民所唾棄的。正如臧克家的詩歌所寫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同學們,一定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在貢獻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段演講列舉幾個人物,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做人不能只為自己,否則為人所不齒,并引用臧克家的話做總結,這樣的德育比較感性,形象具體,學生容易產(chǎn)生共鳴。
三、課堂上調節(jié)課堂氣氛,運用演講效果更好。教學多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聽久了難免覺得枯燥,因此課堂上常常需要調動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這時可以穿插些演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比如高三年的復習課,多是解題技巧講解或考卷講評,相對于新課教學來說顯得單調了許多。若能在課前安排些時事熱評演講,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去介紹社會生活,評議社會熱點,是很容易抓住學生注意力的。不要以為這種時事熱點演講與課程內容不搭邊,浪費課堂時間,其實現(xiàn)在的高考試卷與時事、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我們福建高考語文卷中有專門的時文評說題,要求學生對時事熱點提出自己的見解;還有,如果能在作文中用些新鮮的社會熱點材料,這也是作文得高分的一大亮點。
再比如,作文課上可以在寫之前安排即興演講。許多學生下筆前總覺得無話可寫,這時可讓大家圍繞本次
作文話題即興演講,篇幅可短可長,這樣學生們寫起來
就覺得難度不是那么大,別人的演講會給彼此或多或少的啟發(fā)。
上面談了演講的時機,這里再談談演講中要注意的一些表現(xiàn)技巧。
一、演講應該多用些事例。形象的東西總是更容易感染人,在教學實際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在演講中多運用事例效果更好,這事例可以是一些新穎的社會生活材料,也可以是自身生活材料。比如在《熱愛生命》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教導學生:“文章的主人公在極度饑餓、嚴重傷殘、餓狼尾隨、自己時昏時醒的情況下,仍然同餓狼搏斗,爭取活下去,這是一個多么頑強的人,這種熱愛生命的精神應該要好好發(fā)揚!我有個女鄰居,早年喪夫了,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可不幸的是,在一次臺風中,他們家的漁船觸礁了,三個兒子全在這條船上,無一生還,她一下子失去了三個最親的人,失去她全部的家人,這個打擊太大了,讓人無法接受,但是她還是頑強地活下來了!可是在現(xiàn)實中也有一些人,遇到一點困難就不想活。青海省一高三學生因模擬考試成績不好就跳樓自殺;還有的因失戀自殺;因與家人吵架自殺;其實他們遇到的都只是一些小挫折。人生難免會有挫折,選擇自殺這種極端方式,是他們懦弱、無知的表現(xiàn),太不愛惜生命了!”
這段演講運用身邊典型事例來教導學生,很真實,更有說服力,又加入些社會上的反面事例,形成強烈的對比,能給學生更深的印象、更多的思考,讓他們明白人要頑強生活。
二、演講時多設置些懸念。演講中平鋪直敘是不可取的,因為沒有感染力。設置些懸念,容易使聽者產(chǎn)生好奇心。比如任士奎先生在作《讓愛永駐人間》演講時,就很好地設置了懸念:“有這么一種東西:它能使你在浩瀚無垠的戈壁沙漠中看見希望的綠洲;能使你在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嶺中領略溫暖的春意……它是什么?它就是——愛。”很明顯,運用了懸念使演講精彩了不少。要是一開始就說今天與大家談談“讓愛永駐人間”,那就索然無味了,因為談“愛”的話題太多了,沒有新鮮感。懸念可以造勢,使聽者對演講的內容好奇,從而增加演講的影響力。
三、演講表達中要有激情。同樣的內容給不同的人講出來,效果可能大不一樣。演講時教師本身要有激情,精神飽滿,抑揚頓挫,這樣才容易感染學生。如果演講者本身語調單一,提不起勁,那怎么能打動人呢?要想打動別人,自己要先被打動,所以教師演講時情緒飽滿,學生的情緒也會得到激發(fā),演講效果會更好。
演講是一門獨特的有聲語言藝術,不僅演講詞要有感染力,而且要求教師要聲情并茂地表達出來,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有意識地在課堂中運用些演講,并努力地去實踐探究,演講一定會助的你課堂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