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類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從 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走向幸福。致力于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專家認為,傳統(tǒng)的心理學過于偏重研究心理疾病、心理障礙以及環(huán)境壓力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 響。積極心理學對人持積極樂觀的評價,注重研究人的各種美德、積極品質和積極能力,強調以積極心態(tài)解讀人的心理現(xiàn)象。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人性論,是對以病 態(tài)心理為主要內容的研究范式的矯正,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
[摘要]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人性論,關注人所具有的積極品質、積極能力等,主張研究人的活力與美德。這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引導學生實現(xiàn)完善的社會化的教育目標是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在積極人格塑造的自組織過程中發(fā)揮應有意義,并且要積極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成果,注重正向理念教育,不斷豐富和拓展教育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自組織
一、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和體驗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可以表現(xiàn)為主觀幸福感、快樂、愛、興趣、滿足、自豪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能夠拓展和增強人的瞬間認知——行為能力,提高個體正確處理突發(fā)事件、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其中,主觀幸福感是積極情緒和體驗的重要維度,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命題,強調要滿意地接納過去,愉悅地感受現(xiàn)在和建設性地投身于未來。
二是個人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積極人格特質的存在是積極心理建立的基礎,包括自決、成熟防御機制、智慧、創(chuàng)造性等。其研究的共同點是將人類看作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并具有適應性的整體。首先,自決是自決理論中的核心概念。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可以有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而作出自己的選擇的自由和權力。自決與三種需要密切相關,分別是勝任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這三種需要的滿足,不但提高了自決性,而且保障了人們的心理健康。其次,成熟的防御機制是積極人格的重要特質。心理學家Vaillant在幾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利他主義、升華、壓抑、幽默、預期等成熟的防御機制對成功以及快樂生活的作用。再次,智慧是所有文化中最推崇的特質。Baltes和Staudinger把智慧定義為一種有關生存的基礎、實用、精妙的知識系統(tǒng)。最后,創(chuàng)造性也是積極人格的重要特質,創(chuàng)造力與天才的培養(yǎng)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
三是群體層面上的積極社會環(huán)境研究。盡管重視個體體驗以及積極人格特質的重要意義,但積極心理學在關注個體心理研究的同時,也強調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討。基于群體層面的積極社會環(huán)境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使人幸福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影響天才發(fā)展,影響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培養(yǎng)與發(fā)揮的社會環(huán)境的探討上。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積極人格塑造的自組織過程中的應有意義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換言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是引導社會個體主動追求并積極實現(xiàn)完善的社會化,從一個自然人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完善的社會人的教育實踐活動。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許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我們沒能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對待這個問題,忽視了人格養(yǎng)成是一個“自決”的自組織過程。運用傳統(tǒng)的、教師本位的、他組織的灌輸式教育,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作用,不能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自組織功能。自組織系統(tǒng)理論指出,系統(tǒng)不是由于外部強制,而是通過自己內部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發(fā)地形成有序結構的動態(tài)過程。哈肯把組織分為兩類:一類叫他組織,一類叫自組織。所謂他組織,就是指系統(tǒng)依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組織;所謂自組織,就是在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情況下,系統(tǒng)內部自動形成的有序結構。自組織的形成必須滿足四個條件,即系統(tǒng)必須是開放的,系統(tǒng)必須是遠離平衡態(tài)的,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系統(tǒng)的漲落導致有序。結合自組織系統(tǒng)的特點,我們可以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組織系統(tǒng)的結論。在學生人格養(yǎng)成的自組織過程中,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有意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ㄒ唬┰谌松鷥r值觀的教育中激活生命狀態(tài)
個體在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對各種思想的有效整合,及時厘清思路,建立積極、和諧的內心秩序,必須要有科學的人生價值觀為基礎。只有及時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我們的內心才更有定力,才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迷失自我,F(xiàn)在許多年輕人陷入了一種浮躁而迷惑的狀態(tài),空虛但找不到寄托,不甘卻又不思動,焦慮、痛苦而又無法掙脫。他們沒能認真、理性地思考人生并找到答案,所以心靈始終沒有實現(xiàn)獨立,困惑也就成了必然。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平臺,以人生價值觀教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找準方向、確立目標,在認清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的斗志,激活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
。ǘ┰隈R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育中獲得強大的思想武器
學生置身于復雜的人生環(huán)境中,在其人格養(yǎng)成的自組織過程中,只有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擁有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正確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的強大的思想武器。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真正形成成熟的防御機制,用以應對社會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成功與快樂的生活。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使人生充滿哲理,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所以,教育者要設法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寶貴思想、寶貴方法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內化為學生思想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認識和創(chuàng)造生活的精神法寶。
(三)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照中升華愛國之志
要保證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渠道能動地介入,給學生以科學、系統(tǒng)的影響,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對祖國的情感、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都是建立在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認識與分析的基礎上的。我們希望學生熱愛祖國,對祖國的建設積極地承擔責任,但要達到這個教育目的,不能只靠灌輸、強迫和要求。我們更需要用事實說話,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思考的機會,積極引導他們尋求真相、探索真理。“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屈辱,在屈辱的淬煉中學會挺立與承擔;“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中則要給學生描繪祖國在復興之路上的挑戰(zhàn)與奮斗,讓他們感受到鼓舞與振奮,意識到沉甸甸的責任。
三、積極心理學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人性論,主張研究人的活力與美德,充分挖掘人固有的具有建設性的潛力,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走向幸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標是引導社會個體主動追求并積極實現(xiàn)完善的社會化,從一個自然的人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完善的社會人,創(chuàng)造豐富的人生價值,收獲幸福人生:二者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因此,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及方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ㄒ唬┓e極心理學啟示了思想政治理論正向教育理念
積極心理學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研究人的活力與美德,探索潛能發(fā)揮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任俊在《積極心理學》中指出:“如果僅僅是以幫助人們消除問題人格或人格中存在的消極方面為中心,那么,即使當人們所有的問題都被消除后,人本身的積極力量也不能得到自然的增長,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完善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是啟發(fā)美德與智慧的活動,而不應只關注學生的缺陷或假想;應在學生心田里播種真、善、美,而不應無限放大假、丑、惡。
。ǘ┓e極心理學豐富、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的需求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真正切入點。學生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興趣,一是他們覺得沒用,至少他們認為對自己沒用;二是覺得枯燥無味。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片面強調政治功能,與學生的主體需求相脫節(jié),因而難以在學生中產生共鳴。同時,把握好“深入”與“淺出”的關系,將理性分析與感性觸動相結合,也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必然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果只注意“深入”而忽視了“淺出”,就會使所講內容抽象、晦澀,結果使得學生如在云霧之中,聽課也就成了一種痛苦。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的需求并以此為教學的切入點,深入淺出地精心設計教育過程,才能扭轉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使學生真正愿學、樂學。
其次,以學生為本,科學引導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大學生是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并具有適應性的個體。根據自決理論,大學生的自決性與他們的勝任、歸屬和自主三種需要密切相關。這三種需要的滿足,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本或以教材為本的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科學引導啟發(fā)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導向。教師更多的是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事實,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機會,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要真正把說教式、灌輸式教學轉變成啟發(fā)式教學、自主式學習。
最后,拓寬教育思路,營造立體多維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環(huán)境。積極心理學認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有促進個體發(fā)展的責任和義務。人格形成的自組織系統(tǒng)必須是開放的,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應該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能僅憑課堂理論教學的單維推進,而是需要立體多維的完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包括校園文化、社會環(huán)境、父母子女關系等。積極的組織環(huán)境對積極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促進作用,消極的組織環(huán)境則可能為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埋下隱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程中,要重視立體多維的健康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形成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的良好組織環(huán)境。
下一篇:高校英語教師職稱論文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