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為了更好地維持教學秩序與學習秩序,高校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與管理秩序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為高校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保障。本文著重探討在大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目標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內涵,從而使高校的教育管理能夠為大學生發(fā)展服務。
關鍵詞:大學生,發(fā)展目標,高校教育管理
一、引言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中,由于過分強調管理,忽視服務,對老師與學生的約束與限制過多,使得教師往往以不出錯為主,學生則以能畢業(yè)為目標,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缺乏創(chuàng)造性,難以滿足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需求;诖耍疚脑噲D探討以大學生充分發(fā)展為目標的高校教育管理,為大學生的全面充分發(fā)展服務,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二、以大學生充分發(fā)展為目標的高校教育管理
1.開展法制教育,提高權利意識。
高校的主體是大學生,有了大學生的校園才是有活力的校園。傳統的高校教育,在對大學生的管理中,管的成分過多,總是希望大學生聽話服從,使得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比較淡薄。雖然國家有健全的法律保護大學生的權益,但大學生中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即使是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也往往選擇沉默,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更是沒話說,這種缺少自我保護意識的現象,顯然不是大學教育應有的。
基于此,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權利意識。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多開展法制講堂,讓學生接受更多的法律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觀與正當防衛(wèi)意識,并在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用最正確、最科學、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法保護自己。大學生正處于二十來歲的沖動年齡,如果只教會他們防衛(wèi)、反擊,很可能讓他們在遇到事情時頭腦發(fā)熱,違背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要灌輸以法制和規(guī)則為依靠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在學校里成立自我保護組織,通過開展社會實踐逐步掌握用法律來維權的手段,使其既有維權意識,又有維權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幫助學生成長。學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可以讓他們提前了解社會和職業(yè)的真相,并讓他們在參與學校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比較成熟的思考方式。特別可以鍛煉他們遇到事情時,應該怎么樣思考,怎么樣應對,進而使他們成為具有法制意識,懂得維護自身權益的成熟個體,幫助大學生成長。
2.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
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個性強,思想活躍,開展高校教育管理,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對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持認同態(tài)度,越是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其管理措施實行起來就越容易。對于思想自由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要求并不會太高,關鍵是要公開透明。通過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很好地維護學生的知情權,告知學生其切身利益是得到了保護,還是受到了傷害,同時告訴學生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開誠布公的做法可以很好地獲得學生的好感,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學生最大限度的擁護,從而保證各項管理措施的最大效用。
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信息定期發(fā)布、學生政策網絡平臺等方法進行。通過在學生宿舍發(fā)布公告,或是在學校系統平臺上發(fā)布公告的方式,讓學生及時了解與學生管理有關的工作。不僅是簡單地發(fā)布信息,還要盡可能地說明學校為什么要出臺這些學生管理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會給學生帶來哪些積極變化。還可以將學生關心的一些內容與學生管理工作事項一起發(fā)布,提高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關心程度,加強教育管理工作者與學生的交流。另一方面,圍繞最容易引起學生關注,也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領域公開信息。如學生獎學金、助學金的發(fā)放,學生貸款的發(fā)放,從資格條件到評選,直到最終結果,都要有相應的信息公布,并發(fā)動所有學生核實,以保證各項學生管理工作的公平性,提高大學生對教育管理的信任度。
3.建立健全校園維權制度。
現代法治秉承著有權利必有救濟這一原則,這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詮釋。高校在教育管理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權益的保護,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的申訴制度,使學生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第一時間找到組織申訴,減少他們因此受到的傷害。相對而言,我國學生權益申訴制度還比較薄弱,《教育法》只有一些比較泛泛的表述,規(guī)定了諸如申訴受理機關、申請對象、申請內容等最基本的內容。對于高校來說,擁有上萬學生甚至數萬學生,每天都會有學生觸犯管理規(guī)定,有些學生會覺得自己特別委屈,他們不知道怎么申訴,如何才能解除對自己的處分,甚至因為在申訴無法改變結果的情況下,感覺上告無門而做出過激的事,這顯然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在大學生越來越具有主體意識、越來越追求獨立的今天,應該建立校內申訴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大對學生利益的保護,給予學生校內申訴權。通過申訴渠道,學生可以獲得一個正規(guī)話語權,他們可以表達對處分等權益受損事情的看法。同時,這是對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種監(jiān)督,使其能夠盡可能地保持公正、公平,從而營造有利于高校學生成長的人文環(huán)境。另一方面,確立校內申訴制度的原則與流程,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事前告知、事中申辯、事后申訴”理應成為校內申訴制度的總原則,進一步明確受理學生申訴的部門,將責任落實到個人。特別要對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處分決策人的責任進行明確,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建立校內申訴制度還可以帶來一個好處,即讓學生在遇到委屈時,懂得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保護自己,避免年輕沖動。
4.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與責任感。
現代社會,孤膽英雄的存活空間越來越小,真正成功的都是那些懂得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的人。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獨自享受父母全部的愛,在求學過程中,又有著教師的關懷,養(yǎng)成了他們比較自私自利的性格,雖然比較聰明,卻不會與人合作。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難以適應寢室環(huán)境,導致學習一落千丈。同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責任感將是他們成功與否的重要基石。但我們經常看到有關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報道,這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敲響了警鐘。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要加強對學生團隊精神與責任感的培育。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如平等觀念、奉獻他人、快樂自己的理念等,使大學生從過去自私自利的世界里走出來。另一方面,通過團體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比如,開展一些需要大家一起進行才能完成的工作,讓大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三、結語
大學是大學生的大學,大學生是大學的希望,也是大學的存在意義。高校教育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圍繞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開展工作。通過開展法制教育,增加學生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校內申訴制度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激發(fā)其責任感等各項措施,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人才,為我們的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夏亞娟.試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2]秦川,余玲.地方高校師資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
[3]王麗娟.以人為本創(chuàng)建和諧的高校行政管理隊伍[J].科技信息,2011.16.
[4]黃宏偉.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發(fā)揮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李穎.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