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爭論一直在持續(xù),這是“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命題,對這一命題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質的追問!督逃筷P于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職業(yè)性雙重屬性。這一表述明確了高職教育的高等教育屬性。
[摘要]作為高等教育類型之一的高職教育,其終極目標仍在于培養(yǎng)或教化能夠感受到真、善、美,在有限性上有所建樹的人。因此,人文維度的重建當然地成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和使命。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建設也只有在這一核心理念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顯其課程的真正價值,實現(xiàn)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坳P鍵詞]大學語文,高職教育,人文性,教學設計
高職教育不能游離于教育的本質之外,其終極目標仍在于,培養(yǎng)或教化能夠感受到真、善與美的人,能夠領悟到人之尊嚴,人在有限性上建樹的偉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維度的重建當然地成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和使命,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價值必須服從于人文性價值,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也只有在這一核心命題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顯其課程的真正價值,摒棄功利性,實現(xiàn)對教育本質的回歸。
一、教學目標設計——“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核心
本質上,大學語文要培養(yǎng)“有文化”的精神和諧的人。何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是內化為修養(yǎng)、自覺、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學語文所強調的人文性能使學生導向熱愛生活,思考人生的意義、價值,發(fā)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學生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能以豐富的人文情懷處理自我和外界的關系,有效地管理個人的情緒,誠信、樂觀、敬業(yè)、會審美、善溝通,并因此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對“大學語文”這一核心命題的認知和實踐,可以從能力、知識和態(tài)度三個層面定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其中能力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母語的能力,如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感悟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類比、直覺、感悟等形象思維能力及歸納總結、進行推理論證的邏輯思維能力,觸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知識目標為:理解漢語言文學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認識中國文學的基本特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掌握閱讀、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態(tài)度目標為:熱愛母語和中國文化,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賞析,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品位;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升關愛生命、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理解優(yōu)美而豐富的人性,鑄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職業(yè)操守。
二、教學內容改革與拓展——“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的關鍵
在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學語文”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文本的鮮活與生動,大師們的胸襟和情懷,豐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擁有很大發(fā)掘和整合的空間。
為凸顯教學的人文性,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打破傳統(tǒng)的按文學史發(fā)展線索或按文體類別確定教學邏輯順序的傳統(tǒng),以提煉出的若干個人文主題引領教學,編選和重組教學內容,使得整個大學語文教學有著清晰的人文脈絡。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整合上,可從各個職業(yè)通用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中提取若干個人文專題作為教學單元,如“讓仁愛豐盈天地”“詩意地棲居——我們的精神家園”“良知是靈魂的鑰匙”“愛是永恒的主題”“懷著鄉(xiāng)愁尋找家園”“回歸自然,和諧天地”等,并據(jù)此選擇相應的支撐篇目,選文遵從文質兼美的原則,突出文本的經(jīng)典性、注重作品的審美性、人文性,體現(xiàn)文化多元,兼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具體的語篇教學中,避免對作品內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讀,而是在單元專題的導引下尋找從一個點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動學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讓學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觸發(fā)、集中在這個點上,并適度開展類比聯(lián)想,將本單元的各個語篇有機聯(lián)系起來,強化學生對單元主題的認知和體驗。
人文精神的涵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有限的課堂教學遠遠不足以完成這一使命,延展語文教學空間,開展多種類型的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樹立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的觀念,把課外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明確學習任務和考核標準。一方面,教師要在學期初向學生推薦與教學單元同一主題的其他時文佳作和經(jīng)典作品作為課外閱讀素材,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一方面,適時開展相關的語文教學活動如詩文朗誦會、演講賽、辯論賽、讀書沙龍,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另一方面,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相關的文學類社團,提升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拓展“大學語文”的教學空間。教師要在學生中不斷地強化兩種意識:一是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值,而是必須完成的課程教學內容,多方位地融入這些實踐活動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及與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二是將人文情懷自覺地融入語文活動中的意識,如在組織或參與各類語文實踐活動時學會溫良恭敬,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關懷和分享,學會珍惜和感恩,學會公正與無私,把語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變成實踐人文精神的重要場所。
三、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大學語文”改革與建設的實現(xiàn)途徑
模式和方法的選擇必須基于某種課堂教學價值觀,基于人文性的“大學語文”課程價值觀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在這方面,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遵循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學生主體原則;二是民主互動原則;三是激發(fā)興趣、內在驅動原則。
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為彰顯。高職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質所限,學生基礎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不足,學習品質(主動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學生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渴望與呼聲更高。實際情況是,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里被邊緣化,除了管理層面功利性忽視和課程定位不明確、教學重心不凸顯的原因之外,還有大學語文課堂本身對高職學生缺少吸引力的問題。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中模式單一,方法陳舊,忽視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和感受,忽視課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視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狀態(tài),課堂變成了教師單調沉悶的囈語或一廂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語文的邊緣化。大學語文教學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價值觀,放下教書先生的架子,真心實意地考慮學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臺交給學生,讓課堂生動、鮮活,充滿張力。
大學語文課程是由文本和語篇作為基本教學單位的,語篇教學最適宜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師要善于通過視聽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和參與熱情,使語文課堂成為涵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最佳場所。如筆者在講授曹操的《短歌行》時,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鮑國安在赤壁大戰(zhàn)前夕于獵獵風中激情演繹的那段沉郁頓挫的“橫槊賦詩”,學生很快被視頻所營造的抒情氛圍所吸引,教師進一步用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情境:“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是英雄酒后的詩,被世人解讀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詩中既有“慨當以慷”“天下歸心”的氣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腸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的感傷。英雄,因為不失卻人間情懷而尤為動人!何為英雄?世人已然約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評價標準。正所謂“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你那一種”,在教師的辭典里,杰出有另一種尺度、另一種詮釋——是博愛善良,溫厚如斯者;是護佑美善、俠骨柔腸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絕不輕言放棄者;是遭受重創(chuàng)、承受重壓卻樂觀從容、顧念他人者!”學生在濃郁的抒情氛圍中感知到曹操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師的人生感悟,更學會了獨立地認識和品評歷史人物。
經(jīng)典的文本具有豐富的闡釋空間,因而文本多元解讀法也是大學語文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資料,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和思考,鼓勵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還有小組討論法,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維,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chuàng)性,發(fā)展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部分格調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賞玩法,不刻意設定教學任務和目標,而是任由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閱歷輕松閱讀、玩味,培養(yǎng)學生自我賞析、閱讀、涵泳的習慣和功夫,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人文情懷,學會詩意地“棲居”。
教學模式和方法設計原則是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的理念對等協(xié)調,重情趣、重參與、重體驗、重合作、重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從內容和實現(xiàn)方式等方面得以彰顯,高職教育的屬性方能回歸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質上來。
下一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