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教育科研論壇》堅持“立足教育科研,傳播教改信息,推廣先進經(jīng)驗,探索教育規(guī)律”,以“前瞻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為其基本特色,以“高質(zhì)量、高品位、高信譽” 為追求目標,以“時代氣息、青春活力、開拓精神”為努力方向,竭誠為廣大讀者服務,給大家提供一塊屬于自己的園地,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提供一種實實 在在的幫助,成為伴您走向成功的摯友!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推進,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精神猶如一股春風吹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給課堂注入了活力。但是,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探索的碰撞激蕩中,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和操作實施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盲目的傾向。所以,我們在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過渡中要把握好個“度”。
一、適度的引領(lǐng)講解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學生的參與去經(jīng)歷知識探索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并形成對政治學科的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這些無疑給我們過去“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水。
過猶不及,走極端不是科學。新課改倡導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引領(lǐng)和適當?shù)闹v解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導演的電影是不會成為一部有靈魂有內(nèi)涵的電影的,是散亂無主旨的。
有的教師在實踐操作中,過分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改革,讓學生過多的自我探索占去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甚至把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看成了教學改革中的絆腳石,以“不講”及“少講”作為新課改的標志。例如,有次聽了一節(jié)高二《文化生活》關(guān)于“文化多樣性”的公開課,最后有一個辯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圍繞“贊成還是反對過洋節(jié)”這一辨題進行討論、辯論,課堂倒是十分熱鬧,老師一直只是站在一旁觀看,既沒對學生在爭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過激甚至是錯誤的觀點進行必要的評價,也沒對涉及到的“文化多樣性、中華文化的特點、文化創(chuàng)新”等知識點進行適當?shù)狞c撥總結(jié),這種“自主”豈不是變成了“放任自流”。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引領(lǐng)者,組織者,學生行為的觀察糾正者的教師的地位不能被淡化,缺少了教師適度的講解引領(lǐng),就會導致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積累不足,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本身就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能放棄以教師的引領(lǐng)、點撥、講解為特點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有度的讓學生探索經(jīng)歷的同時,教師對一些重點、難點要講,講清講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并促成其知識能力的生成。
二、適度的情境創(chuàng)設
思想政治課新課程的實施,特別倡導教師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恰如其分的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參與教學,更有利于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實現(xiàn)我們的預期教學目的。但是如果在45分鐘的課堂中,創(chuàng)設過多的情境,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無果之花。
舉一個聽課的例子,有位教師在講解“矛盾的特殊性”一課時,一上課就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大量的植物動物的圖片,播放了各種不同的樂曲,想通過比較這些事物的異同來揭示不同事物所特有的矛盾。學生只是不停的調(diào)動感官,難以潛心去思考體會哲理。常言道:寧靜方能致遠。如果我們的課堂情境太多,就會擾亂學生的正常思維,他們就很難認真感悟。我們的課堂也就成了華而不實的表演。
同樣是這節(jié)課,另外一位教師通過展示幾幅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們查找歷史課本,共同回憶交流其間所經(jīng)歷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來讓學生體會矛盾特殊性這一哲理,這樣圍繞一個中心情境展開的教學既緊緊抓住教學主旨,又注重了學科的互相滲透,一舉兩得。所以“境不在多,有效才靈”。恰當適度的教學情境使我們的課堂上既有無聲的默讀與深思,又有合作時的交流與討論,動靜適度,合理有序,便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適度的板書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手段——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一改過去“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蒼白的小容量課堂,它形象直觀,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加大了容量,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氛圍。但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一些教師卻把它變成了課堂的主角,甚至把所有的文字信息全部制作到課件上,教師成了點擊鼠標的放映者,學生成了課件的瀏覽者,課堂成了一場觀摩活動。這樣的課堂學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收獲者。
相反,教師適度恰當?shù)陌鍟,可以達到邊引導、邊講解、邊交流的教學境界,這是任何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所無法完成的。板書承載著教學的重點,復習的線索,引導學生對概念的歸納、整理和比較總結(jié),是教學過程中非常有效的中間橋梁,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得到相對的保持,使記憶延伸,能夠為大多數(shù)學生所接受。
另外,板書是教師的一張名片,工整漂亮的板書會給學生賞心悅目的享受,這也是教師自身魅力的展現(xiàn),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其師字,而更信其道”的效果。
總之,新課程是對舊課程的揚棄,是舊課程的歷史的發(fā)展。課堂教學的改革過程不是拋棄過去的一切,應該是在總結(jié)和繼承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內(nèi)核的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我們要特別注重科學的理解把握新課程的理念方法,掌握好“度”,著眼于實施,注重實效。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chengrenjiaoyulw/5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