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臺北藝術中心開始進行設計競標前的十年時間里,臺灣已經(jīng)組織過許多場國際競標項目,但沒有一個項目能真正落實建成。而OMA建筑師事務所之所以能贏得這次競標,關鍵有兩點:首先是嚴格的設計預算控制。而這一點是和庫哈斯的設計理念完全契合的。再次是庫哈斯對臺灣都是人得生活的理解和對傳統(tǒng)觀念中藝術表演和都市生活之間關系的突破。從而使他贏得了這次競賽。
關鍵詞:雷姆·庫哈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都市生活,藝術表演
1作者剖析
1.1荷蘭人:庫哈斯是一位荷蘭建筑師,荷蘭人特點和性格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
荷蘭是歐洲知識、技術、思想、文化的薈萃之地他們的建筑大多以概念性、新穎性、沖擊性為共同特征,他們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這點對庫哈斯有很多的影響。其次,荷蘭是一個三分之一土地面積在地平線以下的國家,荷蘭的歷史是一部與洪水做斗爭的歷史,生存最重要,因此他們對意識形態(tài)上的東西關注的較少,他們大多以經(jīng)濟適用為主導的價值觀。再次,荷蘭歷史和本國的基本條件的限制,因此他們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想文化的擴展上有極大地需求,同時由于各地文化的交流與薈萃,使他們更容易跳出傳統(tǒng)的束縛。如風俗畫大師倫勃朗、印象畫壇巨匠梵高、抽象派創(chuàng)始人蒙徳里安等。
1.2記者和作家
記者是庫哈斯的第一份工作,雖然已經(jīng)結束,但他仍然保持有記者的特質,他善于從不同的視點去捕捉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并客觀事實的將事物記錄。作家對于庫哈斯來說其成分和建筑師不分上下,并且對建筑以及規(guī)劃等有關的事情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對消費和零售業(yè)與建筑關系的研究,對我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體的研究,對紐約的城市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這些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位幫助庫哈斯從城市形態(tài)和城市生活來分析問題和建筑。
1.3建筑師和城市規(guī)劃師
庫哈斯不僅是一位建筑師,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城市規(guī)劃師,并且兩者相輔相成,
這兩者一直并存在他的設計中,始終將城市和建筑做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這也成為他設計的一個重要特色。在庫哈斯眼中,城市和建筑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建筑是微縮的城市,城市是微縮的建筑。
2作品及作品分析
2.1法國圖書館波爾多住宅荷蘭駐德國大使館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加建西雅圖圖書館中央電視臺新臺灣表演藝術中心
2.2通過一些例子和其他的作品中我們總結出庫哈斯的建筑特點和對建筑的認識:
庫哈斯建筑的革新性:他的建筑設計從城市規(guī)劃出發(fā),對不同區(qū)位的建筑根據(jù)區(qū)域的不同條件(包括地域環(huán)境、民族心理、時展、社會需求等)多個角度出發(fā)來得出不同的建筑。
建筑的功能性:作為荷蘭建筑師德庫哈斯在功能合理,使用方便的基礎上,對建筑的經(jīng)濟性也給予和很多的考慮,這里在本章介紹的臺灣表演藝術中心中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
舍末逐本的特點:庫哈斯注重對建筑本質追求,對于建筑的形式特點則不作太多的關注。從建筑的使用空間出發(fā)來進行建筑設計,對于建筑的風格造型則更多是由建筑空間和建筑功能生成的。
3臺灣表演藝術中心分析
3.1設計背景
在臺北藝術中心開始進行設計競標前的十年時間里,臺灣已經(jīng)組織過許多場國際競標
項目,但沒有一個項目能真正落實建成"造成這種遺憾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委托人傾向
在項目開始時啟用不成熟的方案和不切實際的預算,卻選擇了最精美!而且與施工條件和
政府采購流程完全不符的設計"因此很多項目便一再推遲!變更,甚至完全被擱置。因此,
對于庫哈斯來說這是一個挑戰(zhàn),首先應該拿出一個足以說服民眾和政府的方案,其次應該
將建筑的預算和施工同時考慮,也就是說需要設計一個實用、經(jīng)濟、又能打動政府和人民
的方案。再次就是建筑方案得承受住外界的評論,這在心里上會是一種壓力。
3.2方案設計
1)概念設計
對于本方案的概念設計,庫哈斯并沒有對文化,象征等東西做深入的挖掘,而是從最簡單的功能空間入手來進行設計的。
首先對于地塊周圍的夜市攤位的考慮,不是一種驅趕,開發(fā)的方式,而是保留,這種方式類似于古建筑的開發(fā)性保護工程。這樣做庫哈斯是想保留城市即成的生活環(huán)境,因為這種環(huán)境也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衍生出來的,是一種自然地形態(tài),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對人對城市生活的尊重和保護。從深層次來說,這是兩種審美取向的展現(xiàn),在表演藝術中心中看歌劇,周圍這種市井生活美學。庫哈斯認為這種市井生活也是美得一部分,沒有必要將其拆除和移走,將藝術其置于其間反而能使兩者相得益彰,更顯得藝術的生活化,這樣才是藝術的本真。
其次建筑的功能考慮,他從土地和建筑的關系,建筑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建筑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出發(fā),選擇建筑大部分的懸挑,以留出大部分的空白空間,將這些空間還給大地還給人民,還給環(huán)境。同時這些空白的空間有成了城市居民活動的場所,成為這個表演藝術中心的又一個靈魂所在。
建筑經(jīng)濟性和庫哈斯風格建筑風格的設計,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經(jīng)濟性始終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為前面的許多方案競賽都是因設計和施工之間的矛盾而告終的,庫哈斯在這里用最小的代價創(chuàng)造最大的效益,他將三個表演館進行整合,組織到一個中心體塊內部,使每個館既相互獨立,同時中庭空間的共享性又使各個館之間相互聯(lián)系,從而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節(jié)約了成本。還有屋頂?shù)木G化也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活動空間,從而使整個建筑使用的最大化。
2)功能布局
OMA設計的臺北藝術中心包括一座可容納1500人的大型劇院及兩座分別可容納800人的中型劇院。建筑將三個劇院懸挑出來,留出大部分的底層空間,這些空間作為市民活動空間和保留的小商販、夜市攤位,同時在一層留白,留出即興表演舞臺,用于街頭表演,人們可以再其中任意穿行。主要入口在二層,人們通過大樓梯進入二層,中部是表演大廳,左手邊是電梯交通空間,前面是800人劇院的入口,往上是三層空間,這個1600人的空間中部是表演廳,兩邊兩個懸挑的部分是觀眾廳,四層部分是球形觀演廳,各個空間錯層布置,將三個體量不一的劇院部分嵌入到由波浪形玻璃包裹的正方體中,既可相互獨立又可打通連接,給戲劇工作者進行更具實驗性戲劇實踐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同時,公眾也可沿著立方體內的公共路線去體驗部分后臺空間。
3)建筑創(chuàng)意設計和建筑內部空間設計
建筑的整個體量被抬升,中心體塊讓街道空間延伸到建筑上下兩部分當中,逐步地劃分出不同功能的劇場。這種將城市街道引入建筑的方式讓所有市民都能進到“公共環(huán)路”中,這是一個建在建筑內部的戶外庭院,因此不管有沒有買票,所有人都能進入藝術中心內部。
在該建筑中可以看到在通常劇場中無法見到的排練室和技術空間。這種設計讓觀眾有機會充分的體驗戲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促進更廣泛的交流。
主劇場的形態(tài)類似一個懸浮的星球,嵌入到中心立方體中。觀眾可通過內外殼之間的通道進入劇場。內部球形框架和外部立方體的相交部分是形式獨特的表演舞臺,其特別的形狀能夠創(chuàng)造出任何富有想象力的場景。大劇院的設計具有革命性,它摒棄了典型的鞋盒式劇場平面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稍不對稱的形式?磁_、正廳后座和包廂都被統(tǒng)一到一個折面上。多功能劇場與大劇院位于同一樓層,但方向正好相反的位置,這是一個靈活的空間,可以為最具實驗性的表演提供場地。一個極具工業(yè)風格的超級劇場被夾在大劇院和多功能劇場之間。那些原來無法在劇場內實現(xiàn)的作品都能在這個劇場中表演。而原有的普通戲劇作品也可以在這個龐大的空間中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此鼓勵創(chuàng)作者們進行更多具有挑戰(zhàn)性的戲劇實驗。
參考文獻:
[1]姚仁喜.臺北藝術中心設計.(M).建筑學報.
[2]曾成德.OMA臺北藝術中心的幾個隨筆.(M).建筑學報
[3]雷姆·庫哈斯.S,M,L,XL.(J).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6
[4]鄧德祥.西雅圖新圖書館及其建筑師.裝飾.2005,(07)124—125
[5]支文軍,朱金良.奇妙的容器——解讀波爾音樂廳.建筑學報.2006,(3):82—84
[6]劉松茯,孫巍巍.雷姆·庫哈斯(J).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