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獎會刺激中國的文學嗎?
能給已經(jīng)被邊緣化的中國文學刊物帶來一線生機嗎?
年底了,又到雜志期刊征訂的季節(jié),文學雜志的訂量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雖然郵局征訂的數(shù)據(jù)還沒有出來,但中文學雜志的負責人大多對此并不樂觀,《收獲》雜志編輯部主任鐘紅明認為,“莫言獲獎拯救文學刊物,不可能立竿見影,最多是喚起許多人重新關注文學。”而我省的文學刊物主編也告訴記者,期刊轉(zhuǎn)型是趨勢,放下身段,務實辦刊才是硬道理,不能希望莫言拯救誰!
《收獲》功夫回到文本上
《收獲》雜志編輯部主任鐘紅明告訴記者,“《收獲》正刊每期的銷量大約93000至94000冊,長篇專號大約3萬冊。一本靠發(fā)行賺錢的文學期刊,還是靠文本說話,面對市場,功夫要做在文本上。”
明年的《收獲》會增加一些新的專欄,比如周立民先生(巴金文學館副館長)的專欄,這是一個作家通信的專欄,第一期會是巴金與沈從文的通信,這些資料以前極少公之于眾,你可以看到老一代文人不為人知的故事;第二期是巴金與卞之琳的通信。這些通信展示了中國文人的命運,表達的是知識分子的靈魂世界。另外,李輝先生的《封面中國》的文章將延續(xù),資料翔實、觀點獨特是李輝的特色。
《臺港文學選刊》 10年中三次大改版
省內(nèi)的文學期刊《臺港文學選刊》明年又將改版。這份介紹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外華文文學作品起家的刊物曾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下了單期銷量近50萬冊的銷量數(shù)字,如今的發(fā)行量只在1萬左右。即便在莫言獲獎之后,也未能給它帶來更多的讀者。
這是最近10年內(nèi)刊物的第三次改版,F(xiàn)任主編宋瑜告訴記者,“第一次改是2003年,從純文學改為小品文,為了市場;到了2009年又改回純文學,希望回歸,但效果也未必理想;明年的改版是‘文學+文化’概念。”宋瑜說,所謂“文學+文化”其實是一種放下高雅身段的姿態(tài),不一定只尋找美學價值,而更注重與當下社會文化的契合點:比如高科技進入百姓生活、情感類話題、馬上將要到來的圣誕文化……簡單說,就是雅俗共賞。
改版是不得已而為之,市場和文學的堅守是這份刊物一直試圖做出平衡的問題。宋瑜希望這次改版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東西,“這一次是和廈門一家印刷廠合作,改大16開本,頁碼增加到200頁,全彩,編輯團隊仍是我們的原班人馬負責,而發(fā)行、印刷以及廣告由他們負責,計劃印數(shù)在2萬左右。”讓原先沒有固定的辦刊經(jīng)費的雜志,一下子爭取了一年25萬的辦刊經(jīng)費,但這筆錢對一本刊物來說確實不多。
《中篇小說選刊》網(wǎng)購是條好路子
我省純文學刊物中《中篇小說選刊》的境遇要好得多,但主編林那北仍不愿透露目前的訂量,“女不問年齡,期刊主編不問訂量”,她打哈哈似的回答著,莫言獲獎刺激了文學期刊?我覺得難。我們還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別去迷戀諾獎的事為好。
再過一兩周“中篇小說選刊網(wǎng)”將正式上線,林那北設想了很多欄目,除了每期的選刊內(nèi)容外,還有作家訪談、在線付費閱讀、精彩視頻等等。再將微博和網(wǎng)站關聯(lián),實現(xiàn)與讀者更多地交流。在她看來,網(wǎng)購成為年輕讀者更喜歡的方式,那么文學刊物也可以在網(wǎng)上賣,而傳統(tǒng)的只能通過信件與讀者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微博、網(wǎng)站輕松方便地完成。
其實在“中篇小說選刊網(wǎng)”之前,雜志社已經(jīng)在淘寶上賣了一年多的雜志,而且銷量可觀,數(shù)量有好幾萬。“另一個數(shù)字是:我把我的小說掛到網(wǎng)站上,一天之內(nèi)點擊量達8800多,而且是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的讀者。過去閉門辦刊,但現(xiàn)在不能再一不顧作者,二不顧讀者。”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zuixingonggao/18505.html
下一篇:怎樣快速發(fā)表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