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教師在教學之前都會進行備課,備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有針對性,條理也更清晰。本文是一篇中國電化教育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中學歷史教學的備課策略。
【摘 要】備課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備課而言,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備課內容和要求是十分寬泛的,這里就資料收集、宏觀把握和課件開發(fā)三方面給初中歷史教學一線的老師提出一些建議:收集資料注重“三個不惟”,即不惟教材、教參和網絡;宏觀把握要抓住三個關鍵,即思路、框架和銜接;課件開發(fā)要做到“三不”,即不照搬他人課件,不追求課件華麗,不讓課件束縛學生思維。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備課策略
備課是教學常規(gu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講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藝術界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說法,上課也是這樣,只有課前精心準備,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廣泛占有資料資源,巧妙構建框架結構,充分預設各種突發(fā)事件,才能使一節(jié)課上得精彩,學生聽得舒服,教學效果良好。就備課環(huán)節(jié)而言,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規(guī)律,也有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殊屬性。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中學歷史教學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收集資料,注重“三個不惟”
歷史學科對史學資料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對歷史資料的占有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度。在備課中廣泛查閱、收集、整合資料是備好課的第一步。這一過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師往往圖省事,走捷徑,沒有做到對資料的廣泛收集和有機整合,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出現不該有的缺憾甚至錯誤。
資料的收集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三個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課本,顧名思義就是上課的根本,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最可信、最可依賴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學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容量過大,特別是不同的史學觀點,課本不可能詳加敘述。同時,不同的版本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這些恰恰是教師應該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課時,遇到這樣的情景:有學生質疑說,“我認為夏朝是啟建立的,因為堯舜禹部落首領的更換是禪讓制,啟是第一個沒有經過推薦當上首領的人物”。但這位老師對學生可貴的質疑不僅沒有鼓勵,反而嚴格按照課本上的陳述簡單地否定了學生的觀點。如果課前老師對史學界關于“夏朝建立者”學術爭論的有關資料比較了解,完全可以簡明扼要地介紹一下爭論的要點,給學生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良好效果,同時也達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地滲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個閃光的亮點就這樣變得暗淡無光,而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許還要深遠得多。
二是“不惟教參”!督虒W參考書》是教師備課最重要、最便捷的資料來源,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并熟記教參提供的資料內容。但是,教參也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羅萬象。一些細節(jié)問題,一些關聯的知識點教參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師在講到印度婆羅門教的四個等級時,把剎(cha,四聲)帝利讀作剎(sha,一聲)帝利,甚至還對學生進行了強調。其實,只要隨手翻開漢語詞典就會查到:當“剎”字讀sha音時,意為“讓運動的物體停止下來”,組詞剎車、剎~之風。當“剎”字讀cha音時,解釋為梵語,無實際意義,組詞剎那、古剎。當掌握了這些信息后,教學中不該出現的錯誤自然就避免了。同樣,貞觀之治的“觀”讀四聲,也有歷史老師不加研究地讀作一聲,都是在備課時沒有廣泛收集查閱教學資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錯誤。
三是“不惟網絡”。網絡資源極其豐富,為我們備課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務。但是,網絡最大的問題是“不負責任”,所以網絡資料的真?zhèn)涡砸欢ㄒ右员鎰e,千萬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來的東西當作真實資料教給學生,從而造成不該有的教學錯誤。作為老師必須對學科負責,對課堂負責,對學生負責。
二 宏觀把握,抓住三個關鍵
從備課的視角來看,既要有微觀的細膩,更要有宏觀的掌控。課要上得好,備課時首先應該從宏觀出發(fā),有思路有高度,重點抓住三個關鍵: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銜接。這就好比建一座堅固的大廈,設計要科學,地基要扎實,框架要堅硬。
所謂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即提綱挈領地理清一節(jié)課的主線,抓住并圍繞這一主線設計教學進程。這樣一節(jié)課就能條理清晰,思路不亂,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一環(huán)。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環(huán)節(jié)設計,就是骨架支撐。一節(jié)課必然由若干環(huán)節(jié)組成,但環(huán)節(jié)不能無序排列,不能沒有骨架做支撐。因此,必須在吃透教材重難點的基礎上,精心構思,巧妙設計,搭建一個一目了然、一針見血破解主題的框架。筆者在講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滿洲的興起一課時,深有體會。這節(jié)課講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權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殘余勢力以及正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洲族三者之間和與戰(zhàn)復雜的關系,可謂頭緒多,思路亂。最終,在反復思考后,我抓住了漢族中央政權和周邊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和與戰(zhàn)這一主線,設計了如下的框架。
這一框架結構以板書形式展示出來,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節(jié)初中歷史課一般包含三個左右的知識點,如何將這幾塊知識有機串聯成為一體,這就涉及銜接的問題。前因后果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做好銜接對上好歷史課尤為重要。銜接得好,一節(jié)課天衣無縫,一氣呵成;銜接得不好,磕磕絆絆,上氣不接下氣,歷史的因果規(guī)律難以揭示出來。因此,在備課時要特別注意每個知識塊之間的銜接。做好銜接的關鍵是吃透教材內涵,理清每個知識塊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 課件開發(fā),做到三個“不要”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在備課中多媒體課件的設計開發(fā)已成為普遍現象。但是,在課件的開發(fā)和使用過程中,要盡量揚長避短,要努力做到三個“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賴現成的課件。為了給老師提供幫助,《教學參考書》配備了電子資料庫,每節(jié)課的課件都有。再加上網絡資源十分豐富,有的老師圖省事,干脆把別人的課件粘貼過來為己所用。在日常教學中,對下載的課件稍加修改可以節(jié)省不少備課時間。但如果是公開課、優(yōu)質課等重要的教學展示活動,其教學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級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遇到過這樣的現象:當天講課的七位老師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雷同,如出一轍。后來發(fā)現問題出在他們在備課時間倉促的情況下,都采用了同一資料庫的課件,一個思路走下來,自然毫無新意,更談不上亮點了。從長遠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還是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養(yǎng)成自己開發(fā)課件的習慣,提高自己設計課件的能力。
二是不要追求課件的華麗。課件的全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千萬不要忽略了“輔助”兩個字。有的老師在備課時,在課件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惜花費大量精力精雕細琢,結果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為他們顛倒了主次,違背了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切記,再好的技術也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更代替不了教學。
三是不要讓課件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課件的設計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但是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甚至漫無邊際。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任務。但在教學實際中,我們發(fā)現有的老師往往用課件打出所謂標準答案,并要求學生牢牢記下來,學生的思維一旦超出課件固化了的路線圖,教師立即引領學生回歸到課件預設的軌道上。這實際上是用現代技術束縛了學生的思想,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做法,那就是充分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無定法。同理,備課也沒有現成的金科玉律。但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研究,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的規(guī)律,善于解決教學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備好課、上好課,成為經驗豐富、學生愛戴的優(yōu)秀教師。我們的課程才能越來越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而達到培育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最終目標。
相關期刊簡介:《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是我國教育技術領域創(chuàng)辦最早、影響最廣的兩個大型綜合性學術期刊之一,另外一個是西北師范大學由中國教育技術的奠基人創(chuàng)辦的《電化教育研究》雜志。25年來,《中國電化教育》雜志忠實地記錄著我國教育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內容涉及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網絡遠程教育、學校教育信息化實踐、學科建設、學習資源、技術與產品、國內外教育技術動態(tài)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