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副泥鰍,也稱黃板鰍,是市場上非常走俏的優(yōu)質泥鰍種類,它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還具有食療滋補價值,很受消費者歡迎。大鱗副泥鰍人工養(yǎng)殖備受漁民關注,以下介紹其池塘養(yǎng)殖技術。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泥鰍養(yǎng)殖技術。
1.池塘條件
應選擇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池塘,以土池為好。池塘面積最大不宜超過10畝,底質以黏壤土為佳,不宜為沙質土。池深1m以上,底層淤泥15~20cm,水深保持在50~80㎝。
2.池塘準備
(1)堤壩及防逃網建設。池埂如用黏土修建,應加固夯實。逃逸和敵害是大鱗副泥鰍越養(yǎng)越少的主要原因。許多養(yǎng)殖戶的大鱗副泥鰍池沒有設置防逃網,在降雨時,大鱗副泥鰍會隨水流逃走。解決大鱗副泥鰍的逃逸的方法是圍建防逃網,沿池塘四周岸邊淺水處用網片圍住。網片采用密眼夏花網布即可,網片下端埋至泥土中20~25cm,上端高出水面20~50cm,每隔1~1.5m用木樁將網片固定。塑料薄膜下端需埋入泥土中30~50cm,上端高出水面50cm,每隔1m用木樁固定。這樣可有效防止大鱗副泥鰍逃逸和避免青蛙等敵害生物進入池塘。另外,還要注意夯實池埂,池埂坍塌、斷裂也容易造成大鱗副泥鰍逃逸。(2)注水口。注水口要用尼龍篩絹裹住,以防敵害生物進入。注水口應高出水面20cm以上。(3)清塘消毒。魚種下塘前10~15天,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4)水質培育。消毒后,畝施200~300kg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以培養(yǎng)天然餌料。池水加深至50cm。
3.鰍種放養(yǎng)
(1)鰍種來源。鰍種可來源于人工繁育或野生鰍種,人工繁育的鰍種養(yǎng)殖效果相對較好。(2)放養(yǎng)。5月上旬,當水溫達到10℃左右時,即可放苗。放養(yǎng)的鰍種應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畸形,體長5~10cm。鰍種的放養(yǎng)密度為2~5萬尾/畝。在養(yǎng)鰍池中可適當搭配放養(yǎng)鰱、鳙等魚類夏花魚種,放養(yǎng)密度800尾/畝,不宜搭配鯉、鯽魚等。
4.投飼
(1)飼料種類。大鱗副泥鰍為雜食性。可投喂如魚粉、魚漿、動物內臟、蠶蛹、豬血(粉)等動物性飼料,還可投喂谷物、米糠、豆粕、小麥粉、麩皮、豆渣、蔬菜、草漿等植物性飼料,也可投喂蛋白含量為30%~40%的人工配合飼料。大鱗副泥鰍的攝食與水溫有關。水溫在20℃以下,植物性餌料占攝食總量的60%~70%;水溫20℃~23℃,攝食的動、植物飼料各占一半;水溫23℃~28℃,攝食的動物性飼料占60%~70%。生長期內應根據水溫的變化,適當調整動、植物飼料的比例。(2)投飼量。水溫15℃~25℃,日投飼率為2%~5%;25℃~30℃,為5%~10%;30℃以上或15℃以下,則不喂或少喂。(3)投飼方法。日投飼2次,上午9∶00~10∶00投喂30%,下午15∶00~16∶00投喂70%。飼料做成團狀或塊狀粘性餌,投放在離池底3~5cm的食臺上,切忌撒投。經常觀察大鱗副泥鰍吃食情況,以1~2小時內吃完為好。此外,還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水質條件酌情投喂。
5.水質調控
(1)施肥。大鱗副泥鰍喜歡肥水。鰍種下塘后,應根據水質肥瘦合理施肥,以增加枝角類、昆蟲幼體、水蚯蚓、藻類以及水草等天然餌料。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15cm左右。一般15~20天追肥一次,每次施用有機肥30~50kg/畝。不可施化肥。(2)注水。及時加注新水,調節(jié)水質。水深保持在50~80cm。一般情況下,每7~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水體的20%~30%,使溶氧保持在3mg/L以上。水溫達30℃時應勤換水,并增加水深。當水色過濃或大鱗副泥鰍常游到水面“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6.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變化和大鱗副泥鰍的活動情況;及時觀察餌料投喂后的攝食狀況;應經常檢查注、排水口以及池埂,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大雨天應加倍注意。
閱讀期刊:《水產養(yǎng)殖》
《水產養(yǎng)殖》為技術類期刊。始終以“科技興漁”戰(zhàn)略思想為指導,以為廣大水產養(yǎng)殖業(yè)者服務為己任?莾热莅~、蝦、蟹、貝、藻等海、淡水水產品的養(yǎng)殖技術、人工 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病害防治技術和漁業(yè)經濟、漁業(yè)資源環(huán)境、國外漁業(yè)等各個方面。技術實用、信息量大,適合水產科技人員、院校師生、水產養(yǎng)殖人員、生產 管理人員等閱讀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