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研究發(fā)展和管理應用教學是目前宣傳新聞的一個主要方面,而作為新科技中自媒體中的新聞教學技術也是當前新聞學發(fā)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互動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一個重要元素;咏虒W除課堂討論之外,我們還將教學過程延伸到線上線下、課堂內外,充分利用QQ、微博、博客和“暨大新媒體”官方微信等平臺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并可隨時與筆者進行討論。
關鍵詞:新聞傳播,自媒體研究,新聞類論文
一、新媒體教學應用現(xiàn)狀
在新媒體普及的今天,許多老師都開始嘗試將新媒體作為一個全新的教學輔助工具應用到教學過程中,而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媒體指的是“個人生產(chǎn)、加工和發(fā)布信息的媒介平臺,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chǎn)、積累和共享服務,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1],實際上它也是一種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是建立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基礎上的用戶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動的互動社區(qū),無數(shù)的用戶和眾多的個人媒體為社交媒體生產(chǎn)內容,傳播信息”[2]。
推薦期刊:《新聞春秋》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yōu)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guī)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QQ群、電子郵件、微信群等基于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新興媒體已是高校老師常用的教學工具,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流平臺。在QQ群上大家可以就學術問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電子郵件給了學生隨時向老師提問題的機會,也讓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就指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進行問卷調查;揚州大學新聞學院的張愛鳳老師就曾把學生的新聞采寫作業(yè)發(fā)布到微博上,以增強互動性和影響。
但是,當下教學中新媒體的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它僅僅是被當成一種教學工具,實現(xiàn)課上到課下的延伸,如收發(fā)作業(yè)、布置任務等,并沒有被作為一個新媒體平臺而得到充分利用,這說明我們在教學理念和自我學習上創(chuàng)新不足。為此,筆者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新媒體教學的目的何在?
目前在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過程中,有三大瓶頸需要突破: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重視新聞理論的教學,卻忽視了對新聞理論的實踐,導致學生在畢業(yè)后進入媒體工作時才發(fā)現(xiàn)學不能致用。如何實現(xiàn)學界和業(yè)界的融合,是教師們亟須思考的問題。二是新聞教材的陳舊與良莠不齊,當今傳媒業(yè)界的變化日新月異,新教材編寫的速度往往趕不上時展的速度。三是課程內容與學生的互動性不夠,“我說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觀學校建設的教育技術平臺,由于缺少個性化服務,往往不能滿足互動教學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探索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新理念就顯得緊迫而重要。對此,筆者一直致力于構建一個自媒體平臺應用于教學,同時積極尋找與業(yè)界合作的機會。
二、基于新媒體的互動教學
我們以“網(wǎng)絡與新媒體研究”這門課為平臺進行了全新的教改實踐,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科生課程教學采用了課堂講授、在線學習和互動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課程考試包括微信、微博運營報告和新媒體案例分析兩種方式。2014年研究生課程教學首次嘗試“產(chǎn)學研一體化”,與廣東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DV現(xiàn)場》合作,讓學生結合理論,全面運營其官網(wǎng)、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
我們在新浪博客“譚天論道”和微信公眾號“暨大新媒體”上,可以隨時發(fā)布學術熱點和前沿資訊,帶領學生積極思考;同學們通過轉發(fā)、評論和老師隨時互動;“暨大新媒體”官方微信除每天向公眾推送一兩條新動態(tài)、新文章之外,還開設教學模塊,內容包括作業(yè)點評、答疑集成、課外閱讀指導等,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回復,構成了網(wǎng)絡的學術討論空間。較為私密的QQ群和微信群則是我們指導學生深入進行學術討論的另一個平臺。
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還吸引了大批校外學生和學者參與到討論中來;不僅促進了本門課程學生的學習,還帶動了其他關注“譚天論道”博客和“暨大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的用戶粉絲。這種在線學習實際上具有慕課(MOOC)特征,其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大眾學習公共通道的建立,幫助學習者在開放和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交流討論形成知識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Nodes),并最終在知識網(wǎng)絡中形成多群體學習路徑的生成式課程。[3]
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結合理論去運營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由于人力、財力、時間和經(jīng)驗不足,同學們所運營的只能作為媒介產(chǎn)品,離媒介平臺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同學們對于新媒體的了解,已不僅僅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懂得了“服務為王”“以用戶為中心”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并運用到了自己的實踐中去。
例如:充分體現(xiàn)網(wǎng)絡思維的微信號“吐槽君”,就是利用反諷的網(wǎng)絡語言,以熱點和觀點聚集了不少人氣。在實踐的過程中,同學們充分認識到了運營好一個媒介產(chǎn)品需要做到:一是從內容產(chǎn)品到服務產(chǎn)品的轉變;二是從受眾模式到用戶模式的轉變;三是從信息傳播到關系傳播的轉變。
運營微信號“吐槽君”,同學們從一開始簡單地以內容為主,到逐漸開始有了服務用戶的意識。例如世界杯、高考期間推送的文章,就是在恰當?shù)臅r間節(jié)點推送用戶想要了解的信息,及時又有趣;不時舉辦的抽獎活動,促使用戶們在朋友圈大量轉發(fā),實現(xiàn)從信息傳播到關系傳播的轉變。此外,同學們還積極思考,幾次改版,運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新媒體產(chǎn)品的運營。 同學們在運營新媒體時會更加積極思考在課堂上從沒想過的問題――怎樣變單一傳播為雙向交互,變自己做為大家一起來玩?怎樣變作品為產(chǎn)品,而且不僅做內容產(chǎn)品,還要做服務產(chǎn)品?同時還要研究用戶及行為:熟人怎么做?陌生人怎么辦?我們產(chǎn)品的獨特性在哪里?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樂趣,熱情高漲,反響強烈。
將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用到教學中去,是教學理念的革新。老師與學生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受關系,更是相互學習、相互討論的朋友關系。新媒體平臺打造的亦師亦友、活躍互動的學術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同學們利用新媒體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已經(jīng)是在對業(yè)界前沿的探索,既有理論的支撐,又有實踐的檢驗,將來無論是做研究還是搞實踐,對他們都大有裨益。
上一篇:新聞采編管理新方針運用
下一篇:新聞采編新措施技巧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