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中學生面臨著多種壓力。中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抗挫能力不強,在學習和生活中會出現心理障礙。因此,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抗挫能力成為當下學校教育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中學生進行正確歸因,在體育運動和社會實踐中挖掘中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通過拓展課程內容和舉辦趣味性活動激發(fā)中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不僅對健全學生人格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學生;挫折教育;路徑探究
1 中學生接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 1 中學生面對著多方面壓力在飛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中學生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諸如學習中的課業(yè)負擔過重、父母長輩的期望過高、考試競爭壓力較大、自我概念較差、家庭條件拮據等。這些于家長眼中看似合理的發(fā)展壓力,在部分抗挫能力較低的中學生心中卻較難承受。他們往往會選擇一種自認為比較舒適的方式來逃避壓力。比如:沉迷網絡游戲,對人冷漠,生活頹廢,不能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此時,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就顯得意義重大。引導受教育者正確地認識失敗,努力地把挫折帶來的負面效應縮減到最低,并使受教育者從中汲取失敗的經驗,為日后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對受教育者開展挫折教育的本質所在。[1]
1. 2 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yè)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2]由此可見,挫折教育是當前中小學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課程中滲透挫折教育內容,在課堂上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并引導中學生正視挫折,能夠使中學生學會合理調節(jié)自我情緒,樹立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
2 挫折教育需要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 1 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在生活中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 才能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 和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從而為學生疏解因挫折帶來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面對挫折、解決困難。[3]作為與學生有緊密聯系的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何種關系,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人格的發(fā)展,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教師需要修煉的一門藝術。教師若尋求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首先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過度放縱或壓制都會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待學生的方式和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只有嚴格要求自身的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從而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熱愛、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是教師所應該努力做到的。只有建立起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建立自信。
2.2 引導中學生進行正確歸因教師應該主動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中堅定正確的育人觀念,使自身具備能夠落實挫折教育的能力。[4]部分中學生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感,教師應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和個別輔導的方式,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如果中學生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因于能力或努力不足,就會因羞愧而激發(fā)內在的動機,從而主動追求進步。如果中學生將挫折歸因于運氣不好,則不愿再努力奮進,因為將挫折歸因于內部、穩(wěn)定、不可控是塑造積極心理的最大障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確保學生不因一時的失敗而降低對未來成功的期望。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對消極歸因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避免學生因長期處于消極的狀態(tài)對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正確歸因并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是對教師發(fā)揮指導作用的深層次要求,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3 在實踐中挖掘中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
3.1 通過體育運動鍛煉中學生的意志力當下我國實施的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正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聯系。學?梢远ㄆ陂_展體育運動,適量的運動可讓人心情舒暢,對外界事物充滿興趣。運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宣泄壓力與不良情緒的過程。讓中學生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能夠減輕中學生因精神壓力帶來的心理負擔。中學生只有身心得到放松,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時刻保持活力,更愿意與人交往,轉變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進取。經常進行體育運動的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比常人表現得更積極、更專注、更有自信。開展某項耐力性運動能夠培養(yǎng)中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舉辦運動會能夠激發(fā)中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潛能。因此,讓中學生加強體育鍛煉能夠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能夠使他們以更加頑強的意志力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3.2 通過社會實踐提高中學生的幸福感對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不能坐而論道,需要深入實踐其中,否則中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其頭腦中僅能形成對挫折的理論認識,無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挫折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體驗活動。模擬挫折訓練,讓中學生深處挫折情境之中,對挫折形成全方位的認識,充分挖掘其積極的心理潛能;在社會實踐中強化中學生相互關懷的意識,提高其與他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引導其從融洽的人際關系中體會幸福感;開展社區(qū)服務類活動,幫助中學生形成自尊品質,讓中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認可感。這些社會體驗活動對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4 拓寬挫折教育的途徑
4.1 在課堂教學中拓展挫折教育內容為促進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廣大學校致力于校本課程開發(fā)。這在為中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更多選擇性的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興趣與需要。為了抓住這一契機,學校針對挫折教育的內容可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把養(yǎng)成積極進取的行為習慣作為這一校本課程的重點教學目標,讓中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學會正確解讀挫折、感悟應對挫折的方式方法,思考如果遇到挫折應該保持何種心態(tài),以及訓練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挫折時怎樣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講授的方法為學生傳授知識,而適當地在課堂中融入案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課堂上讓中學生觀看經典影視案例,可以增強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他們的自我感悟能力。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可以開設專門的智能心理咨詢室,讓中學生與心理咨詢小機器人交流對話,幫助中學生理解挫折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為正處于挫折中的中學生排解困惑、疏導思想,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各門課程學習中滲透挫折教育的內容,不僅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的需要。
4.2 在趣味性活動中融入挫折教育在教育新形勢下,挫折教育作為德育的一種新思路,其實施應該建立在尊重學生意愿、兼顧學生興趣的基礎之上。[5] 通過講故事、小品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中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體驗挫折,有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更快地找準自身定位、找到解決辦法。教師可以在班級的網絡群推送有關積極情感建設的文章,或者向學生推薦一些勵志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在既含有知識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活動中接受熏陶。綜合運用校園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宣傳作用,對中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和灌輸,讓中學生真正明白挫折與順境都有它各自存在的必要性。幫助中學生正確地認識挫折、應對挫折,是促進中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落實素質教育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 于林平.論挫折教育的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7(2):120- 123.
[2]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的通知[EB/OL].(2012-12-07).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 79.html.
[3] 程利娜.論挫折教育的階段性[J].教育探索,2012(7):11-14.
《中學生挫折教育的路徑探究》來源:《科教文匯(下旬刊)》,作者:劉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