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在我國盛行的“五子登科”文化理念下,一些年輕人產生了害怕“平凡”的心態(tài)。從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論來看,年輕人的“恐凡”心態(tài)既有社會文化原因,也有自身的內在原因,它最終會導致年輕人喪失個性卻不自知。據此,我們應反思“恐凡”心態(tài)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路徑選擇,幫助年輕人找回失去的自我和個性。
關鍵詞:核心論文發(fā)表網,弗洛姆,逃避自由,“恐凡”心態(tài)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期,自由與競爭充斥著我們的生存世界,一些年輕人認為需要不斷的拼搏才能在社會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他們也擔憂自己的人生因此忙忙碌碌,陷入“平凡”之中。為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對這部分年輕人眼中的“平凡”下定義。平凡即平常、普通,不成功,不被注意。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彌散著一股“超越平凡”的氣氛,無論是廣告或者是電視劇,都在折射出人們追求成功,追求個性的現象,這種現象引發(fā)了一種稱為“原子化個人的危機”,在這一場危機中,是年輕人對個性的追求,對“不平凡”的追求,而很多年輕人對“不平凡”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而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無非體現在他的房子、車子、資產數量上,從而社會給以怎樣的敬意和關注。在這個層級愈加固化的社會結構當中,年輕人是最具有奮發(fā)精神的,他們懷著美好的憧憬,全身心地投身于“獲得豪車和豪房”的事業(yè)當中。于是,他們患上了“平凡恐懼癥”。本文從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論視角,對年輕人怕“平凡”的心理機制進行探析,力求找出其中的癥結,這對于分析當今社會的“個人原子化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年輕人“恐凡”心態(tài)的成因
《逃避自由》是“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的代表作,書中所闡發(fā)的思想是:中世紀及以前的人雖沒有自由,但不感到孤獨,而中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束縛在人身上的經濟、政治等各種枷鎖被斬斷,每個人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自主地、獨立地去獲得成功。人的自由發(fā)展空間極大地提升了,然而也正是這些自由將人拋入到激烈的競爭和敵意中,人們必須自己去爭取生存的權利和意義。也就是說,人類在自由地實現“個體化”發(fā)展的同時漸漸陷入了孤獨,產生一種無能為力和焦慮的感覺。因此,現代人的真實生存境遇是,新的自由給他們帶來力量的同時也使他們變得孤獨和焦慮。而弗洛姆進一步認為,人們本可以通過愛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使得自己與世界建立廣泛聯系,從而實現積極自由,但是現代人往往無法忍受“獲得自由”帶來的重負,這種不安全感使得人們逃避自由,因此他們選擇后退,通過權威主義、破壞欲或機械趨同這三種逃避機制放棄追求自由以克服他們內心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那么,如何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機制來解析我國年輕人中存在的“恐凡”心態(tài)呢?
(一) 我國社會宣揚的文化理念:年輕人怕“平凡”心態(tài)的外在原因
梁曉聲曾經在一篇題為《為什么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的文章中提到:“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時代,近十年來,一直所呈現著的種種文化傾向的流弊……中國的當代文化,未免過分“熱忱”地兜售所謂“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貼畫了,這種宣揚尤其廣告兜售幾乎隨處可見。”[1]仿佛只有“不平凡”才是真正的人生。此外,我們的社會過分宣揚一種“五子登科”的文化理念,似乎有了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妻子就是不平凡,是英雄;仿佛非凡人生的標志就是資產和身價。如法國益普索公司一項針對20個國家的調查發(fā)現,71%的中國受訪者認同“可以用財產來衡量成功”,這一比例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多,隨后也有新浪網和鳳凰網相繼推出的民意調查驗證了上述的結論。[2]這種“資產即成功”、“身價即非凡”的文化宣傳使得年輕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能夠顯示他們社會地位的豪房、豪車等物質財富。一旦他們獲得財富,社會就會投以羨慕的眼光,從而使他們獲得滿足感?梢坏┧麄儾蝗プ非蟾辉5纳睿^著平平淡淡的日子,社會便會認為這種人與現實世界相脫離,仿佛“平凡”二字是罪惡,年輕人需要做的是符合社會對他的期望(追求“榜上有名”),而不是做出超越社會期望的事情(過平淡無奇的生活)。在這種文化模式的強大力量的包圍下,年輕人顯得無能為力,“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個長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線上的工人那樣隨波逐流。”[3]94
(二) 自由與孤獨的矛盾:年輕人怕“平凡”心態(tài)的內在原因
生產力以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現代的年輕人已今非昔比,他們不再是一出生就處于老一輩人所固有的社會秩序和難以改變的經濟地位,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努力地去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比如,古時候,一個出生于農民家庭的孩子,除了考取功名之外,很難有其他的途徑去改變自己作為一名農民的命運。然而今天,市場經濟為人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機會去改變,即使家底不足的人也可以通過從商在一夜之間暴富?梢姡@個社會的流動性是很強的,現代的年輕人有了更多、更廣的自由去獲得“非凡”的人生質量,但身處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他們亦感到自己的孤獨和自己力量的渺小,似乎一不留神便會淹沒在殘酷的斗爭中,他們害怕“平凡”,害怕被漠視。他們明白了只有在競爭中強大起來,才不會被忽視。于是不斷地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這樣才能彰顯他們的社會地位并從中獲得存在感。
我國正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年輕人踏入社會后,發(fā)覺氛圍變得更加自由,他們學會了獨立、自主地尋求自己的事業(yè),但同時,他們又面對著社會輿論的困擾。他們或許一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茍同于社會上的某些價值觀,可久而久之,當他發(fā)現自己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時,他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開始懷疑自己最初的判斷,并做出與當前文化模式所倡導的相類似的抉擇。因為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如果個人的多種意圖存在相互沖突,為了避免持續(xù)性的焦慮,個人會更愿意選擇一種社會上普遍接受的行為或思想,以此來確定自我存在感。[4]誠如,一篇新聞所報道的一名來自偏僻鄉(xiāng)村的大學生,他從小夢想著畢業(yè)回家鄉(xiāng)做貢獻,一方面為貧困的山區(qū)帶去稀缺的師資,一方面能夠置身于大自然中進行創(chuàng)作。大學時期,他接觸了富家子弟的朋友圈子,思想逐漸發(fā)生變化。畢業(yè)時他背棄當初與女友的誓言,留在了可以彰顯其“不平凡”之處的一家著名編輯社。在城市經歷了是是非非之后,當他回到山溝里的家鄉(xiāng)并再次遇見在沙漠中堅持最初夢想的女友時,他似乎感受到自己不再無助和孤獨,感受到個人的自我。 前面我們提到彌漫于社會的“不平凡”文化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人的想法和抉擇,可年輕的人們還認為選擇是自己決定的,是符合自己真實愿望的,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接受并表達了別人的想法而已。正如弗洛姆認為的,我們對人在生命活動中擺脫了外在權威,不再唯其馬首是瞻而感到自豪。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公眾輿論及“常識”之類無名權威的作用,它們的作用非常大,因為我們非常急于與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保持一致,也同樣非常害怕與眾不同。[3]76
二、年輕人“恐凡”心態(tài)的后果
我們的文化極力宣揚“不平凡”的生存理念,尤其是近幾年來,這種文化以各種方式向年輕人推銷大量所謂“成功”或“非凡”人士,像成功學的流行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此種文化對這些人士“不平凡”的評價最終往往是落在他們的資產和身價上。這使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籠罩在追求“豪車、豪房”的氛圍中,他們想要向這個社會展示他們的“非凡”,想要獲得這個社會的認可,以減少本身的無能為力感和孤獨感,但最終他們的個性被無情地抹殺,因此他們可能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這種不安全狀態(tài)促使他們進一步跟隨社會的那種文化模式。正如弗洛姆所認為的,自我喪失,偽自我取而代之,這把個人置于一種極不安全的狀態(tài)之中。他備受懷疑的折磨,由于自己基本上是他人期望的反映,他便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3]146為了消除個性喪失帶來的恐懼,他們只好與別人趨同,通過他人持續(xù)不斷的稱贊與認可,尋求自己“非凡”的身份特征,他們之所以按別人的期望行動,是出于他們無法確定自己是誰,可至少別人是知道的,倘若他們僅僅相信別人所說的話。
可是,年輕人如果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只是社會文化理念的“復制品”的話,那他們還算是清醒的?杀氖,他們大多“生活在幻覺中,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而實際上他們想要的只不過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3]180。盡管他們有了車,有了房,有了相對富足的生活水平之后,或許會停下來思考“為什么要爭取這些世俗的東西”,“這樣的人生是否是他們原本就想要的”等問題。可這些問題是很可怕的,因為它對自己的愿望提出了質疑,從而懷疑自己活動的意義。因此,一旦這些煩人的想法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他們中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打消它們,因為這些念頭太令人心煩意亂,于是他們繼續(xù)執(zhí)著地追求自認為是自己所做出的目標――超越“平凡”。實際上,他們掙扎在絕望的邊緣上,僅僅抓住“超凡”這個概念不放,只想“與眾不同”,可實質上他們卻被迫趨同于“五子登科”文化理念的匿名權威,拿非自我當做自我。越是如此,他們就越感到無能為力,也就越被迫趨同。這樣看來,年輕人表面上是樂觀進取的,實際上卻籠罩在一種深深的無能為力感之中,逐漸喪失了原本的自我。
三、積極自由:對年輕人“恐凡”心態(tài)的反思
我們不得不承認,年輕人的“恐凡”心態(tài)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對這種產生影響力的文化理念進行反思。按照普遍國人的思維,平凡或者不平凡體現在其社會地位上,而社會地位往往以資產和身價來衡量,這是一種極端的物質至上主義。在我國“五子登科”的文化理念下,個人的價值在公眾視野中就與資產的多少,以及獲取金錢的能力劃上了等號,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摒棄這種觀念,給“平凡”以“清白”。平凡,亦是滿懷對生命最原始的愛戀和向往,自由自發(fā)地參與到生存活動本身。另一方面,年輕人要正確看待平凡與不平凡的關系。平凡與不平凡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平凡孕育不平凡,不平凡寓于平凡之中。正如梁曉聲文中提到了馬賽清潔工和德國市長,他們從事的工作以及其生活經歷模糊了平凡與不平凡的界限,因而他們在社會地位上基本達到實質性的平等,所以在他們那兒,平凡也就不大會是一個苦惱的問題。由于對平凡的誤解,現代人意識到自己的“平凡”,感到無助,于是四處尋找“超凡”的良方,其實他們不知非凡寓于平凡之中,只能在平凡的生活本身去尋找。
然而,年輕人目前最重要的困惑來源于自身,他們置身于“五彩斑斕”的市場中,身邊有太多選擇和被選擇的機會,以至于他們聽不見自己內心的呼喊。他們心理迷失,感到生活無助,自己與外在世界隔離。但弗洛姆認為,個體化的發(fā)展雖然會使人處于既自由又孤獨的狀態(tài)當中,逃避自由的道路卻不是最佳的選擇。為此,他提出了“積極自由的生存狀態(tài)”,即以自發(fā)的愛與創(chuàng)造性活動來代替此前的狀態(tài)。自發(fā)活動真正重要的在于活動過程而不是結果,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接受過程中經歷的平凡,而不是結果展現的不平凡。
此外,弗洛姆說到:“積極自由就是實現自我,它意味著充分肯定個人的獨一無二性。”[3]188年輕人要堅信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因為它是自發(fā)的對生命意義的肯定,通過認識自己,自由自覺地投身于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實現自我的價值,也就能夠避免患上“平凡恐懼癥”。這或許便是弗洛姆說的:“我們堅信有這種積極的自由存在,即,自由擴大的過程并非惡性循環(huán),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獨,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慮重重,獨立但又是人類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自由的獲得要靠自我的實現,要靠的人應是他自己。”[3]184年輕人一旦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不會被“超越平凡”的匿名權威所控制,而是堅持不懈地遵循自己真實的想法。
因此,從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機制分析年輕人的“平凡恐懼癥”,對年輕人有警醒作用,并有助于他們重新找回已失去或即將失去的最本真的自我。
[參考文獻]
[1]梁曉聲. 為什么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J]. 學習博覽, 2012, 卷缺失(8): 72-73.
[2]賈曉波.七成人拿金錢衡量成功(國人心理透視)[N]. 生命時報, 2014-01-1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