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語語法不對稱現象形成的語用原則和認知規(guī)律的思考-發(fā)表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1-02-26 10:50:40更新時間:2011-02-26 10:50:40
1
對漢語語法不對稱現象形成的語用原則和認知規(guī)律的思考
肖友泉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2009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南昌330031)
[摘要]:漢語語法中部對稱現象存在于各個層面,然而對其形成的原因目前缺少真正的、可靠的解釋。沈家煊用標記論解釋漢語言語法的有“大”沒小現象,本文則試從語用和認知的角度進行詮釋,力求做到語法科學研究不僅描寫,更應解釋。
[關鍵詞]:不對稱標記語用心理
呂叔湘(1984)曾指出,世間事物的名稱,有“大”必有“小”,如“大麥、小麥”,“大腦、小腦”,“大人物、小人物”等等,可是有不少名稱是只有大沒有小的,如:
大海大戰(zhàn)大陸大殿大廳大樓大門大廈大餅大赦大喜大慶大衣大蟲大使大師大雜院大紅(顏色)大黃(藥)大本營大雜院大本營大后方大革命大掃除大師傅大舌頭大食堂(說)大話(發(fā))大水(起)大火
漢語語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大”和“小”的不對稱現象呢?本文試從語用和認知的角度加以思考。先說“大!、“大陸”等為何有“大”無“小”吧?
我認為:“!、“陸”在人們最初的映象中就是大的事物,故古代有“精衛(wèi)填!钡纳裨拏髡f,我們現在常講“陸軍”“陸地”,這其中的“陸”字,我想,沒有誰會認為那是指一小塊地方的。“殿”和“廳”與上兩字類似,在古代能稱“殿”稱“廳”的,一開始就不會是指小房子。那現代漢語為什么要在“!薄瓣憽薄暗睢薄皬d”這些字(古代應該算是單音節(jié)詞)前面加一個“大”字呢,這主要是因為現代漢語相對于古代漢語而言,有著非常明顯的雙音節(jié)化傾向。前面加一個“大”字,一則是為了適應漢語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同時也是為了人們在讀和說句子時更好地掌握音步、節(jié)奏和韻律。比如說:“我從小熱愛大!,這樣聽起來比較自然,但如果說“我從小熱愛!,雖然意思也差不多,聽起來卻會感覺有點不那么自然。為什么?我認為:“從小”、“熱愛”都是雙音節(jié)詞,賓語那個位置上也應該是雙音節(jié)詞,這樣才會顯得比較勻稱一致,讀或說起來才顯得朗朗上口。否則,人們讀起來,或者說起來,總會感覺好像少掉了什么東西沒說出來。從聽者的角度來說,你說得不地道,我聽起來也感覺不那么舒服啊。細心的同志可能會有疑問:狀、動、賓的位置上都已經是雙音節(jié)詞了,為什么主語位置上那個“我”字卻可以是單音節(jié)詞,卻并沒有影響整個句子的“音步”“節(jié)奏”“勻稱”之類說法呢?那樣理解現代漢語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問題,未免顯得太機械化了。在主語這個位置上出現的詞語,在整個句子中是充當引起話題的作用,話題就應該簡潔有力,所以主語往往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甚至單音節(jié)詞(當然是指主語的核心,在具體的語用環(huán)境中有時不得不帶的修飾詞語除外)。何況單人稱代詞“我”“你“他””在漢語中本來就顯得簡潔,沒必要再雙音節(jié)化了,再雙音節(jié)化就成了復數人稱了。古代漢語表示復數人稱的往往是雙音節(jié),如“爾曹、“彼等”“眾人”,而單數人稱則用單音節(jié)詞表示,如“吾”“汝”“彼”。
這種表人稱詞的結構習慣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漢語生活歷史中,已經形成非常強大而且深刻的心理積淀。
另外,我們發(fā)現:我們會說“這是我的語文書”,但卻不會說“我的語文書是這”。為什么呢?相應的話日語是可以那樣說的,因為它對應“這個”的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個詞。我們要表達那個意思一般會這樣說“我的語文書就是這本”。很明顯,賓語位置上的“這”字雙音節(jié)化了。通過這個例子,我想,人們能夠理解漢語語法有這么一種傾向性:話題要盡量簡潔,能用一個字說的,決不用兩個字。但在焦點位置上,漢語詞匯則有很強的雙音節(jié)化傾向。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表事物名稱的詞前面要加一個標記詞“大”的語言內部的原因。但具體到每個詞,為什么它這個做標記的是“大”而不是“小”字呢?恐怕還要從認知心理學,從“心理意象’”這個角度一一進行具體分析。
“大陸”“大廳”“大殿”的情況大致類似于“大海”!按髴(zhàn)”“大赦”呢?我認為,這主要還是應從心理學意義上去解釋。大凡戰(zhàn)爭、赦免之類事件,或對社會發(fā)展,或對個人命運而言,其意義都非同凡響,至少可能是里程碑式的,故而“戰(zhàn)”和“赦”加一“大”字,實際上是一種意義的標記,無非強調這個詞所代表的社會意義(或至少對個人命運的意義)比較重大!按笊狻边@種雙音節(jié)詞古代漢語里就有,這表明:標記現象絕非現代漢語的“專利”,古代漢語同樣可以有標記現象。當然,它同時也表明:說古代漢語是單音節(jié)詞,現代漢語是雙音節(jié)詞,本來就是從總體而言,其間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漸變過程。但為什么是加"大”字這個標記詞來實現詞的雙音節(jié)化,而不是“小”字呢?筆者認為,這完全可以從認識心理學和“心理意象”的角度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具體各個詞為什么加一“大”字作標記詞,而不是“小'”字,其認知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需要具體詞語具體分析。但這些以“大”作標記的詞也還是會有認知心理方面的共同點。
讓我們來看看“大餅”“大衣”二詞。現代漢語里怎么就沒有“小餅”“小衣”與之對應呢?一般不會那樣說。我們總不好說“大餅”“大衣”乃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其意義重大,故以“大”字作為其意義的標記。大體上這么說也不會錯。但又不僅止于此,F代漢語的這種組合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語用習慣。說者說話時加這么一個“大”字,至少希望給聽者一個印象:這東西意義不會算“小”。它至少能夠產生一定的聽覺的乃至心理的沖擊力。
名稱有“大”沒“小”的還有“大糞”“大自然”“大團圓”“大少爺”等,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比如“大糞”肯定不會僅由“小便”構成,而且肯定臭不可聞;“大少爺”也不一定年紀小,能稱“大少爺”的,給人一種比較固定的心理意象是:家境至少尚可,而且作派不小。“自然”、“團圓”和“掃除”本來還可以是非名詞性,但加一“大”字作標記詞,肯定都名詞化了。
它們一般都表示事物的意義、作用、規(guī)模,對人的影響或至少給人的一種比較固定的心理意象:“大”。世界上總是比較“大”的事物才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并進而被人更好地認知。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強調對人聽覺上乃至心理上的沖擊力。
主要參考
文獻:
[1]沈家煊《不對稱與標記論》1999年9月第1版江西教育出版社
[2]邢福義《現代漢語》1991年5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齊滬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2008年3月第1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waiwenxuelw/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