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無車日產(chǎn)生和發(fā)展介紹及其引發(fā)的思考,議論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發(fā)展方向,結合綠色交通和人性化理念,得出廣泛選擇步行、自行車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是未來居民出行選擇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無車日;居民出行;綠色交通;人性化
“NoCarDay”andtripModesofCityPeople
ByShuLei
Abstract:Basedontheconsiderationoftheoriginalsourceandthedevelopmentofthe"NoCarDay",theessayholdsadiscussionontheways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whichareselectedbythecitizenswhengoingoff,also,ittakesacombinationwiththeconceptionofGreenTrafficandhumanization,eventually,showingatendencyofcomprehensivechoicesofambulation,bicyclesandpublictrafficaretheonesofthefuturecitizens.
Keywords:NoCarDay,TripModesofCityPeople,GreenTraffic,Humanization
0引言
2007年9月16日,首屆“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及無車日活動”拉開帷幕,活動主題是“綠色交通與健康”;顒悠陂g,北京、上海、青島等已簽署承諾書的一百零八個城市的政府領導帶頭“拒絕”小汽車,宣傳倡導綠色交通理念,積極培育高尚的城市交通文化。
2008年,北京用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綠色奧運”的承諾,讓市民享受了久違的暢通和潔凈的天空。實行單雙號交通限行并封存部分公車等后奧運交通問題還在大家議論紛紛之時,又一個無車日讓我們眼前一亮,在這一天中,人性化出行模式被大力提倡,人性化街道無處不在:有的城市劃出了機動車禁行區(qū)域,把道路“還”給了喜歡步行或騎行的人們;有的城市規(guī)定了限行區(qū),只有公共交通車輛可以暢通無阻,大大方便了人們出行,提高了出行效[1]。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氣候變暖、大氣污染等城市環(huán)境問題不斷受到大家的重視,而汽車尾氣排放在城市污染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少開一天車”究竟能給城市帶來怎樣的影響,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對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又有什么影響,這些都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1無車日產(chǎn)生和發(fā)展
“國際無車日”誕生于法國,1998年9月22日,法國35個城市的市民自愿在這一天棄用私家車。一年后的同一天,66個法國城市和92個意大利城市加入了“無車日”活動。2000年,“無車日”倡議被納入歐盟的環(huán)保政策框架內。9月22日由此成了“歐洲無車日”,并得到世界各國支持發(fā)展成“國際無車日”。到目前為止,全球前后有1488座城市加入了這一活動。
1.1無車日產(chǎn)生背景和原因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世界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農業(yè)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城市人口不斷膨脹;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資源日漸緊張,土地資源也不例外。
城市交通領域有“亞當斯定律”:道路拓寬、面積的增加能使交通擁擠暫時有所緩解。但同時因交通暢通,引來了更多車輛,此即“誘增交通量”。不久。新拓寬的馬路又回到原來的擁擠狀況。[2]
城市交通在大壓力之下顯現(xiàn)出擁堵和高負荷運作的狀況,能源緊張,空氣污染,在一系列由于汽車造成的問題日益嚴重時,1988年9月22日,法國一些年輕人提出“Intown,withoutmycar!”于是,得到各界廣泛支持,無車日自此產(chǎn)生。
1.2無車日在我國的發(fā)展和成效
2001年,成都成為我國第一個舉辦無車日活動的城市,隨后,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也開始無車日的宣傳。2007年9月,已推廣到1O8個城市,云南省已推出每月少開一天車”的活動,將無車日推廣每一個月。
建設部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鎮(zhèn)人口已經(jīng)達到5.77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jīng)超過5300萬輛,私人汽車數(shù)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交通能耗已經(jīng)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而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僅為10.6平方米,遠低于國外15到20平方米的人均水平。搭乘公交出行的比例也只有20%左右,交通擁擠現(xiàn)象嚴重。
據(jù)測算,開展“無車日”一天,可節(jié)省燃油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并有數(shù)百人免受交通事故傷害。這些數(shù)據(jù),更讓我們堅信無車日對城市環(huán)境的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
2無車日引發(fā)的居民出行方式變革
2.1居民出行方式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公共交通發(fā)展,現(xiàn)在居民出行方式有步行、自行車出行、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出行四種。
2.1.1步行方式
步行方式為最原始的一種方式,一般速度為4-7km/h,速度是四種出行方式中最慢的,但同時是綠色交通中等級最高的,自由機動靈活,對環(huán)境友好,對身體有益,適合短途出行。
2.1.2自行車出行
自行車的騎行速度一般為11-14公里/小時,在城市短距離出行,尤其在出行高峰時段,其速度優(yōu)勢相當明顯。在大力提倡節(jié)能減排、低碳經(jīng)濟的今天,以騎自行車作為出行方式,不僅能夠減少污染和碳排放,也是一種休閑、娛樂和健身的綠色出行方式。
我國是自行車大國,但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自行車出行率卻在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
2.1.3公共交通出行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是城市軌道和公交車。
城市軌道以用地省、運能大等優(yōu)勢幾乎成為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必然選擇,因其準時性也得到廣大居民的喜愛。
公交車因其容量大,而在無車日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今年來快速公交BRT的發(fā)展也逐漸開創(chuàng)更大容量公交的新時代,成本低于軌道交通。
2.1.4私家車出行
私家車出行便捷,可調控性較強,但是帶來問題諸多,正如美國學者艾倫所言“汽車所到之處,鋪筑的地面掃蕩了這里的土地——田地變成了停車場,而森林則變成了汽車道。”[3]
同時私家車出行將造成城市交通擁堵、城市污染以及交通事故等問題。
2.2居民出行方式的變革
2.2.1無車日推進居民思考
無車日是對有車日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上的否定和反思,它不是對有車日的全面否定,因而代表著理性和成熟。
無車日引發(fā)的正是要中國吸取西方發(fā)展城市交通的經(jīng)驗,也是引發(fā)中國居民對城市環(huán)境的關注,引發(fā)中國居民對出行方式的選擇有進一步的思考,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
2.2.2無車日推進綠色交通
無車日不僅僅是9月22日那一天,而是一種綠色交通的理念,而居民出行方式發(fā)生的變革正是契合綠色交通這個理念的。
Chris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綠色交通體系(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chy)。他將綠色交通工具按優(yōu)先級依次分為步行、自行車、公共運輸工具、公共乘車、單人駕駛的私人車。綠色交通在城市交通方式的選擇中鼓勵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有利于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的方式。[4]
未來交通將是對環(huán)境友好的交通,從交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必須立足于綠色交通,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加以限制,從而改善城市的交通環(huán)境。
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必將向著綠色交通的方向發(fā)展,無車日不是拒絕汽車,而是喚起民眾對環(huán)境的重視,對出行方式的思考。
2.3人性化出行方式
無車日的意義不僅僅是樹立了綠色交通等一系列思想,促進居民對出行方式的思考,也促進了城市對城市交通環(huán)境建設的反思。如何以人本的思想建立城市交通體系,給居民建立良好的出行環(huán)境將是現(xiàn)在首要的工作。
2.3.1人性化街道
人性化街道是“2008年中國城市無車日”的活動主題。盲目擴大道路汽車空間并不能減緩城市擁堵,反而適當?shù)目s小汽車空間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有效的解決方案。[1]
采取增大自行車道的空間以及為公交車預留快捷車道等措施,將為居民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出行環(huán)境,也因此促進居民選擇此種出行方式。
2.3.2人性化換乘
居民出行最佳方式為步行和自行車,但因其只適合于短途出行,故可將步行、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相銜接。
將步行、自行車與公交、城市軌道相結合,做好各自的換乘工作,提供廣泛便捷的換乘服務,在換乘地點為自行車提供?康攸c,縮短換乘距離,將為居民選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作出貢獻。
3結束語
因不滿于城市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以及城市日益擁堵的交通而提出無車日的口號,因追求和諧社會而提倡和諧交通。而無車日的提出不僅是一日而已,更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對居民出行方式選擇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再一次提起綠色交通的概念,引導居民選擇綠色的對環(huán)境友好的出行方式。
大量選擇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人性化的出行方式必將是城市交通的發(fā)展趨勢,也必將為更多的居民所選擇。
參考文獻
[1]黎林峰.無車日:倡導人性化出行方式,JSXX,2008:10-11.
[2]戴秋波.無車日與城市軌道交通,軌道交通,2009(1):26-27.
[3]蕭坊.在“無車日”反思“汽車社會”,2007:經(jīng)濟導刊.
[4]范曉慧.城市自行車交通系統(tǒng)研究,2008,34(29):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