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3月18日,建筑學中諾貝爾獎—普利策獎發(fā)給了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這是第六位獲此殊榮的日本建筑師。文章以伊東的代表作仙臺媒體中心為列,從伊東豐雄的思想來源,仙臺媒體中心創(chuàng)新的結(jié)構(gòu)體系,建筑與都市之間的關系等多方面分析這一經(jīng)典的作品。
關鍵詞:伊東豐雄,建筑,仙臺媒體中心,流動空間
0前言
2001年仙臺媒體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將人們的眼光聚焦到仙臺這個地方。自由的結(jié)構(gòu)體系,透明的玻璃表面,都市與建筑的融合,整個建筑如魚缸一樣通透,結(jié)構(gòu)柱如水草般自由搖曳。這樣一經(jīng)典的建筑作品是如何實現(xiàn)的,本文將從建筑師伊東豐雄的建筑哲學思想,建筑與城市關系,非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中建筑師與結(jié)構(gòu)師間的磨合等方面研究這一建筑。
1.思想來源
1.1菊竹清訓“新陳代謝”
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著名建筑大師丹下健三的影響下,以青年建筑師大高正人,楨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為主要成員的組織成立,稱為“新陳代謝”派。他們并不認為城市和建筑是靜止不變的,相反他們認為城市和建筑是不斷變化的,就像事物的發(fā)展一樣,有生長,變化和消亡。這與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是密切相關的,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區(qū),建筑并不追求永久,而是變化著的。菊竹清訓是新陳代謝的主要發(fā)起人,其早期代表作是的空中住宅。
1958年在菊竹清訓為自己設計的空中住宅中,菊竹清訓把住宅用承重墻支撐起主體并使之懸空,該建筑只有四片墻是混凝土的,主要臥室在樓上,一層為兒童臥室等輔助用房,因為兒童的空間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改變,甚至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可以取消,或改為其他的房間。在這一建筑中,菊竹清訓把建筑看做一個可以變化的物體。隨著時間的生長,消亡。
伊東豐雄在1965年東京大學畢業(yè)后在菊竹清訓的事務所工作了四年時間,深受瞬時建筑這一理論的影響,如之后的作品銀色小屋,風之塔等都是建筑隨環(huán)境而改變的建筑,建筑隨著周邊的環(huán)境改變而改變。
1.2磯崎新
磯崎新和伊東豐雄兩人都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的暫時性及復雜性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在1968年第14屆
米蘭三年展中展出了磯崎新的裝置作品“電氣迷宮”。多媒體的運用給人一種飄渺虛幻的感覺。
1991年在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日本印象展是由磯崎新策展,伊東豐雄做了一個名為“夢”的裝置,這是一個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裝置,現(xiàn)代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建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利用丙烯樹脂這種半透明的材料搭建起來的曲線墻面和地面,設置很多臺投影儀,將東京的圖像投射到墻面,地面上。有種流動感,漂浮感。
2仙臺媒體中心
圖1仙臺媒體外景
2.1仙臺媒體中心簡介
從1994年建筑設計競賽到2001年仙臺媒體中心(圖1)正式對外開放,無論對于建筑師還是關心這座建筑的人們,這座建筑帶給人們是未曾體驗過的感受。仙臺媒體中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一功能的建筑,這座建筑包括一座圖書館,市民中心,視聽館等功能。整個建筑地面以上七層,地下兩層。建筑師伊東豐雄曾說過自己的設計靈感來自家里的魚缸,當他看到自由搖曳的水草和透明的水體時,他將這一感覺運用到建筑上,這一建筑主要體現(xiàn)伊東的TUBE”設計理念。13根如水草般的柱子,直通屋頂,將光線,風,自然引入建筑,這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建筑,而是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建筑,自由流動的空間如水體一樣,人們自由自在的在里面游走。
2.2仙臺媒體結(jié)構(gòu)體系
仙臺媒體中心,伊東豐雄在這里運用管(tube)、板(plate)、面(skin)三要素取代了傳統(tǒng)建筑中梁、板、柱、墻四要素。十三根中空的管狀柱子,支撐著整個建筑。正方形的平面四個角上的大柱子,主要承擔來自地震,風的水平荷載,其余中間的九根小柱子承擔豎向的荷載。七層樓板,被伊東豐雄要求做的越薄越好,所以只做到300mm厚,相比50米的長度,水平的樓板顯得十分的薄,十分的輕盈。而且故意將板響窗外懸挑50cm,更加突出水平的漂浮感。建筑的表皮用的玻璃,透明的玻璃消解了建筑與環(huán)境的界限。整個建筑更加顯得輕盈。
2.3建筑與都市
對建筑與環(huán)境關系的思考可以說是伊東形成其獨特建筑觀的起點。建筑作為城市的一部分,究竟應該在城市里扮演什么角色?伊東豐雄也用舞臺來比擬城市。人的生活就象表演一樣,城市就是舞臺,是人們生活的背景,一代一代的人們來來往往,形成城市生活的景觀。演員在變,舞臺布景也在變。在歐洲,在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里,歷史建筑成為城市的骨架和背景,石頭的堅固象征著永恒,雖然生活的內(nèi)涵不斷變換,背景卻是相對穩(wěn)定的,新加入的城市元素無法不考慮和既有的背景的關系,它們的存在無法忽略。但在日本,情況完全不同,城市的狀態(tài)是流動和易變的,對于新植入的城市元素,要能夠迅速的融入環(huán)境。
2.4建筑與人
伊東豐雄曾經(jīng)說過,我的建筑一定讓人們覺得有意思,仙臺媒體中心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建筑,自由的結(jié)構(gòu),如水草般布置在建筑中,人們像魚兒一樣自由在里面行走。每一層的區(qū)域,伊東邀請年輕的日本建筑做室內(nèi)設計,使人們在每層都有不同的感受,充滿新鮮感,電梯及樓梯藏在邊角的大柱子里面,人們坐著電梯上下時,仿佛穿梭在水草中,陽光草頂部柱子里投射進來,豐富的光影變化,使人們應接不暇。伊東豐雄后期的作品多摩圖書館,也是個十分有意思的建筑,人們在建筑中可以自由的活動,自由的交流。仙臺媒體中心中的流動空間,給人們提供了多種交流的可能,更多的體驗。
3.結(jié)束語
仙臺媒體中心取得的巨大成功,和伊東一直堅持的流動空間,風一樣自由的建筑理念是分不開的。結(jié)構(gòu)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都市景觀與建筑的相互融合,空間的通透與流動。正如2013年普利策獎頒獎詞中所說:“伊東豐雄是永恒建筑的締造者,同時他還大膽開辟新的路徑。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滿了樂觀,輕盈及喜悅,又同時具備獨特性與普遍性;谶@些理由,以及他將結(jié)構(gòu)、空間及形式融為一體以創(chuàng)造溫馨場所的能力,也基于他對景觀的敏感,將精神內(nèi)涵融入設計的努力,以及他作品中所散發(fā)出的詩意之美,2013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授予伊東豐雄。”
[參考文獻]
[1]吳耀東.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的日本建筑.世界建筑,1995:04
[2]日本a+u編輯室編.曹文燕譯.伊東豐雄——建筑進行中.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01
[3]陳晞.表皮的“臨時性”演繹——解讀伊東豐雄的“透層化建筑”理念.建筑師,2004,8
[4]沈軼.站在機器時代與數(shù)字時代的交叉口——細讀仙臺媒體中心.新建筑,2005:05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shehuixuelw/21986.html
下一篇:劍南文學雜志入選論文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