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校園景觀規(guī)劃布局一般是比較規(guī)整,強調軸線、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齊的道路,加上內外都較為封閉的建筑,室內外難以交融,空間閉塞,缺少視覺變化。國內多所新建大學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方面已經注意到以上問題,例如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區(qū)的設計,在建筑基底為九宮格的基礎上,在開放空間大面積的種植了稻田,并且通過便捷的步道串連著一個個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讀書臺,每個讀書臺中都有一棵大樹和一圈坐凳,讓書聲溶入稻香,F代校園景觀中以往師生間單向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被目前雙向的相互交融關系所代替,從前呆板的校園空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過對校園開放空間構成要素的特征、作用的分析,從空間分析的角度介紹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開放空間景觀設計的構思,提出了在校園規(guī)劃中,開放空間可能的形式,以及如何有效構建宜人的校園環(huán)境,引申出對校園開放空間格局的探討。
關鍵詞: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開放空間景觀設計,人性化
1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是指校園公共外部空間,包括公共開放綠地、水體空間、廣場空間、院落空間,隨著近年來開放式校園概念的深入,這些空間所組成的校園開放空間體系對人們認識大學校園起著先入為主的重要作用。因此,現代校園的布局在總平面上更重視校園開放空間的設計,有時甚至甚于對校園建筑本身。校園開放空間景觀系統(tǒng)以生態(tài)、文化、經濟的綜合效益為目標,是校園中人與自然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的空間基礎。
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中應合理把握各構成要素的尺度關系,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合理有效的設計校園開放空間,從而更好的為在校的師生服務。
2校園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2.1公共開放綠地
校園景觀設計中設計具有獨特自然景觀的區(qū)域作為綠色的開放空間,讓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這種綠色開放空間與校園的建筑景觀環(huán)境形成呼應,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和教學員工的壓力。人們在這種自然的環(huán)境里進行交流或者娛樂。
2.2廣場開放空間
校園廣場可以進行迎賓、慶典、聚會、展覽、表演等多種公共活動,是學校最重要的禮儀性空間。校園廣場過去一段時期內,由于歷史原因豎立太多的政治人物的雕塑銅像,令人生厭,F代的校園廣場設計常通過雕塑、綠化設計,展示校園豐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觀中心。規(guī)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因素,創(chuàng)造宜人的校園空間序列,形成良好的視線走廊。沿主要軸線布置空間節(jié)點,在主軸線兩側控制連續(xù)而富于變化的建筑界面。
2.3水體開放空間
在近年的校園規(guī)劃中,完善的水系已經成為組織校園功能、景觀的骨架。大片的開闊水面可以結合開放綠地設計,以產生再現自然的景觀效果。如果校園里有現狀湖泊,那么結合湖泊的沿岸開敞空間就可以設計一系列以水為主題的豐富小空間。
2.4院落空間
院落空間早期多見于宿舍區(qū)建筑布局,后發(fā)展到教學區(qū),近年來校園規(guī)劃中常將教學樓、實驗樓以多層建筑圍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間。院落是與建筑關系最為緊密的場所,它的四面幾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元素所圍合,它能為在建筑物內使用的人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動空間,是教師與學生在課間和工作間隙休息與交往的場所。
3校園開放空間人性化的景觀設計
3.1行為參與和空間交往
人的社會交往需要有一定的傳媒介質,在環(huán)境設計中,設計者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環(huán)境作為媒體,創(chuàng)造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廣泛交流。如果僅有空間而沒有人的活動和身心投入,空間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無實際的社會效益,只有空間與行為相結合,才能構成某種行為場所。校園公共開放空間的作用是為師生提供活動的天地,只有調動師生的參與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
3.2人性化設計的方法
3.2.1了解使用對象
通過采用觀察、訪談、問卷調查、以及通過從官方機構獲得信息等途徑找出戶外空間設計的主要和潛在使用對象,借助繪圖、電腦計算、文字說明等工具統(tǒng)計和分析這些使用者的職業(yè)、性別、年齡、家庭結構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從而全面的確定使用對象的情況。
3.2.2研究使用對象的行為和需求
運用觀察、拍照、標記、記錄行為習慣、問卷調查等手段收集有關空間使用情況的資料,分析總結出使用對象在戶外空間中行為活動的性質、習慣并且結合大眾行為心理學知識,剖析這些使用對象的需求以及對于空間設計的要求,從而分析出使用對象如何使用空間、期待何種變化的問題。
3.2.3協(xié)調人和場所的關系
基于對使用對象以及場地現狀的了解,結合現狀場地的使用情況,明確場地中哪些元素是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駐足參與,哪些元素不被人們所關注而無人問津,總結各種元素受喜愛的特點和被冷落的原因,并結合場所的特點保留積極的要素、謹慎剔除不協(xié)調的要素,合理引進受歡迎的要素,從而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協(xié)調人和場所的關系。
4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開放空間景觀設計的特點
4.1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概況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qū)龍王塘街道鹽場新村,總用地規(guī)模1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其中景觀規(guī)劃設計占地27公頃。校園地勢西高東低,中部地勢略低,南北入口略高,程盆地狀。南入口主路傍山而進,校園中部存有自然湖面,新校區(qū)現狀地形空間脈絡清晰。
4.2景觀設計主題
設計主題集中于為大連外國語學院創(chuàng)造現代,時尚,進步的形象和環(huán)境,體現大連外國語學院獨特的國際化和外語教學目標。巧妙的把景觀設計概念與校園現狀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文化特點融匯一體打造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生態(tài)園林景觀。4.3開放空間景觀設計的特點
在景觀設計中清晰劃分了景觀開放空間節(jié)點的層次,體現有一系列國際化的觀賞性花園的主入口和儀式路的主要空間節(jié)點,到二層景觀空間節(jié)點突出各個主要校園因素如大學廣場、學生廣場、藝術學院花園、語言學院花園,學生教師公寓,和諧湖等展示景觀細節(jié)。
4.4宜人的公共綠化空間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基地設計具有用地規(guī)模較大,遠離都市中心的特點,并且選址于清山綠水之間,具有理想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這對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保留的自然生態(tài)園林區(qū)和穿插于校園各功能區(qū)之間的人工綠化共同構成園林校區(qū)的綠化系統(tǒng),中心綠化臺地,以及精心配置的噴泉、雕塑,達到了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營造出校園的文化氛圍。
4.5有序的廣場組織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沿南北軸線依次設計迎賓廣場、中央廣場、學生廣場,在設計通過豐富的鋪地設計、雕塑、小品和綠化設計,展示校園豐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觀中心。新校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因素,創(chuàng)造宜人的校園空間序列,形成良好的視線走廊。由南入口進入的儀式主路,沿途布置一系列空間節(jié)點,特色文化綠坡沿中軸線創(chuàng)造出最大化視覺效果,靠兩側路邊傾斜,過往車輛清晰可見綠坡效果。軸線依地形起伏,收放有致,起承轉合,形成交響樂般的空間序列關系。
4.6親水設計
針對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中部的和諧湖,在原有水系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親水平臺,垂釣橋,并結合地勢設計了跌水自然瀑布,為學生的課余生活提供了一個親切的自然環(huán)境。師生在此或倚望,或臨水長談,多樣的空間形式生成多樣的行為模式。
4.7特色化的院落空間
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在東西組團之間,設計了藝術學院花園,國際花園等,通過趣味性、參與性休閑空間的拓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通過對大連外國語學院環(huán)境和文化特色的認知,設計中集中體現出大連外國語學院現代、時尚、進步的形象。結合其國際化的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大連外國語學院教學語種所相對應國家的副主題景觀設計,例如俄羅斯、英國、法國等花園。
4.8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景觀設計中自始至終考慮了師生在使用中的需求和感受,從安全性、舒適性、場所性等各個方面考慮了設計思路中的人性化。例如:在大連外國語學院新校區(qū)的廣場設計中,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處,周圍被主要辦公樓等圍合,平日里仍然有較多的人經過并在此駐足。廣場邊緣的設計往往決定著其受歡迎的程度。除了周圍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適的停留空間外,廣場周邊設計了一系列休閑小空間,高大的樹蔭下一組組舒適的座椅,為在次駐留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交流空間,在體現校區(qū)國際化,現代化的同時,考慮了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結語
校園的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對所處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影響,但合理的景觀設計可以將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在開放空間設計中不僅僅要“以人為本”,還應拋開圖紙、面向真實的土地,視空間設計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尊重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要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中心,注重對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分析與利用。如何在能夠滿足個人的空間需求同時,最大程度的塑造有文化特色的開放空間,為今后校園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將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克萊爾·庫柏·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2]以景觀生態(tài)學為導向的大學校園規(guī)劃設計[J].規(guī)劃師,2005,02.
[3]田國行,趙亞敏,張玉書.生態(tài)文化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流文化[J].網易,2006.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nongyehuanjingkexuelw/28053.html
上一篇:園林工程師職稱論文格式參考
下一篇:山東氣象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