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汛抗旱》是中國水利學會主辦、國家防辦業(yè)務主管的以防汛抗旱減災為主題的綜合類刊物,旨在及時報道黨和國家在防汛抗旱方面的方針政策、交流推廣防汛抗旱系統的先進經驗技術、探討減輕水旱災害的對策及措施、介紹防汛抗旱等領域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與技術理論,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患意識、促進防汛抗旱工作。重點面向全國防汛抗旱系統職工、廣大水利科技人員、科研院校師生及從事災害研究、災害管理等相關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本刊為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主要刊登防汛抗旱理念、方略、機制,防汛抗旱政策、法規(guī)、制度,防汛抗旱經驗、教訓、建議,水旱災害規(guī)律分析研究,防汛抗旱信息動態(tài)及防汛抗旱技術開發(fā)推廣及其應用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高水平學術論文、應用報告、專題綜述等。
管理類文章應針對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啟迪性的看法和指導性的結論;學術論文類文章應為原創(chuàng)性首發(fā)論文;技術報告類文章應具有重要的實用、推廣價值。文章均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數據可靠、文字準確、簡練。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納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
期刊名稱:中國防汛抗旱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水利學會
國際刊號ISSN:1673-9264
國內刊號CN:11-5587/TV
出版周期:雙月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語種:中文
期刊開本:16開
歷史沿革:曾用刊名:防汛與抗旱
現用刊名:中國防汛抗旱
創(chuàng)刊時間:1990
【欄目設置】
常設欄目有:減災部署、高端論壇、抗災紀實、經驗交流、災后反思、減災技術、調查研究、政策研析、國外經驗、國外信息、減災知識、圖片故事、減災動態(tài)、編讀天地。
【投稿須知】
1.來稿必須是原創(chuàng)性首發(fā)論文,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數據可靠、文字準確、簡練。每篇一般不超過6000字。參考文獻附文后。
2.名詞術語:應標準化,前后統一。如原詞過長且多次出現者,可于首次出現時寫出全稱加括號內注簡稱,以后直接用簡稱。
3.計量單位:采用國際單位制并遵照有關國家標準。
4.數字用法:小數點前后的阿拉伯數字,每3位間空1/2阿拉伯數字距離,如1486800.47565,完整的阿位伯數字不移行。數字與單位間也應空1/2阿拉伯數字距離,如2m3/s。
5.標點符號:并列的漢語詞間用頓號分開,而并列的外文詞、阿拉伯數字、外文縮略詞及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詞間改用逗號分開,參考文獻中作者間一律用逗號分開。標點符號通常占一格,如頓號、逗號、分號、句號等;破折號應占兩格,英文聯字符只占一個英文字符的寬度。
6.稿件格式
。1)題名要求以最簡潔、最恰當的詞組反映論文的特定內容,以突出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字數不多于20個漢字。題目下面應有作者姓名、所在單位、所在城市和郵編。題目一般不超過20字。
。2)作者署名作者的人數不超過4人,請在文后附詳細通訊方式和***號等信息。
。3)署名單位為著者完成論文內容研究工作的單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單位,要有單位、所在城市和郵編。
(4)首頁腳注寫明論文資助的基金項目名稱及基金項目編號。基金資助項目下一行寫明第一作者簡介,內容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民族(漢族略)、職務或職稱、E-mail地址。
。5)摘要對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結果闡述清楚,還應包括結論,總結全文,提出準確無誤的觀點及價值。通常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6)關鍵詞能反映文章特征內容的術語,要按重要性先后依序排列,關鍵詞是文章的檢索標志,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自然語言詞匯,一般是詞和詞組。應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中選用規(guī)范詞。一般可選3~8個關鍵詞。
。7)論文層次全文應層次分明,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各層次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每兩個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末位數字后邊不加標點,例如一級標題“1”、二級標題“1.2”、三級標題“1.2.1”等;圖、照片、表的編號為“圖1”、“照片1”、“表1”等。
。8)文中圖表有圖表的文章還應單獨附上圖片的源文件(JPG或者TIFF格式),并將圖表、照片寫明序號和題名。
。9)公式以線性化形式斜體書寫,以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用圓括號括住置于稿紙右邊,如(1),(2),(3)……等。正文中引用公式序號時,要準確無誤,用式(1)、式(2)的寫法。
(10)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正文中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xù)編號,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并視具體情況將序號作為上角標,或作為語句的組成部分,并與文末參考文獻序碼對應一致。
。11)審稿過程稿件是否刊登,終審后確定。稿件在審稿過程中需退作者參照審查意見修改,修改后的稿件要繼續(xù)進行審查。本刊編輯部有權對來稿修改、刪節(jié),如作者不允許對其文稿進行修改、刪節(jié),務請在來稿時注明。
。12)版權作者來稿發(fā)表后,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文責由作者自負,其編輯版權屬本刊所有。另外,本刊有權將其制成電子版在各種介質、媒介版式上刊登,作者如不同意則請轉投其他刊物。
【雜志范例】
2012年我國臺風防御及減災成效許靜,彭敏瑞,馮大蔚
陜西省保障糧食“九連豐”的抗旱工作啟示鄭公社,翟大明,周建強
引江濟太保障“世博會”供水安全的實踐徐洪,金科,張怡,姜桂花,馮大蔚
提升城鎮(zhèn)抵御洪澇災害能力的思考楊大勇
福建福州市內河綜合整治及其成效王峰
四川達州市防洪現狀及工作建議龐啟來,劉仕甸
我國山洪溝治理模式探索方永慶
信息動態(tài)
甘肅慶陽市2010年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情況分析劉洋
甘肅秦安縣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成效贠連勤,成自勇
四川綿竹清平鄉(xiāng)山洪泥石流防治與思考李根,許飛地,楊成斌,楊清茹
北京密云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與啟示曹小靜
上海市利用新媒體防御臺風“?”工作案例章震宇
浙江永嘉縣防災宣傳與防汛演練工作探討李獻紅
發(fā)揮預警監(jiān)測作用確保群眾生命安全——湖北十堰市成功防御“2012.8.5"洪災案例夏廷毅,孟耀強
山東寧津縣基層防汛抗旱服務體系建設調研柴旭凱
基于基礎測繪信息的四川省防汛決策支持系統初步研究陳曜,朱錫松,鄧偉,ChenYao,ZhuXisong,DengWei
黃河寧蒙河段冰情預報方法分析許卓首,劉吉峰,吳德波
北江干流某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對河勢影響的模型試驗研究劉達,邱靜,王麗雯,王珍,LiuDa,QingJing,WangLiwen,WangZhen
三門峽水利樞紐防汛抗旱綜合信息服務系統應用研究王育杰,張冠軍,劉合永,婁書建,賈美平
基于Excel+VBA技術條件的土壤含水量預測模型鄒文安,馬俊英,孫曉梅,ZouWenan,MaJunying,SunXiaomei
三灣水利樞紐輸水泵站計算機監(jiān)控系統人機界面設計思考鄒世奎,蔡潔,袁峰,ZouShikui,CaiJie,YuanFeng
湖北省干旱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孫又欣,李凱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36747.html
上一篇:稀有金屬·英文版雜志
下一篇: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