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家自我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藝術類型。與現(xiàn)代人的理解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自我肖像不僅僅是藝術家自我性的表達,它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變化,都與該時期新的藝術和藝術家觀念的形成及藝術家社會和文化地位的變遷密切相關,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自我肖像表達了該時期藝術家的理想、抱負、價值觀,并生動了記錄了他們?yōu)榇怂龅呐叭〉玫某删汀?/p>
[關鍵詞]文藝復興,藝術家,自我肖像,美術論文范文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宗教精神主宰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幾百年之后,從14世紀意大利開始的古典文化“復興”使人們日益關注自身及其周圍的世界。世俗君主、貴族、軍人、富商、學者等各色人物肖像的出現(xiàn),正是該時期人們個人觀念及對自身價值不斷增長的自信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肖像中,藝術家的自畫像或塑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們并不僅僅是藝術家自我個性的表達,而是與藝術家階層自我意識覺醒及其社會和文化地位的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
新觀念的產(chǎn)生和傳播
藝術家自我肖像的出現(xiàn)首先與文藝復興時期新藝術觀的產(chǎn)生密切相關。在歐洲中世紀,繪畫、雕塑和建筑分散在相關手工行業(yè)內。一般被視為體力勞動性質的“機械學科”(mechanicalarts),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也只是與鞋匠、理發(fā)師等一樣地位卑微的手藝人。他們窮困潦倒、目不識丁、舉止粗俗,為上層人士所鄙視。13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首次將畫家奇馬布埃和喬托的名字寫進其《神曲》,并將他們與兩位詩人相提并論,這顯示了對藝術和藝術家態(tài)度的某種變化。到14,15世紀,在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激發(fā)的學習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熱潮中,老普利尼、賀拉斯、瓦洛、維特魯威等古羅馬作家的藝術理論逐漸獲得復興。按照他們的觀念,藝術不僅與詩歌一樣同屬于知識性的“自由學科”(liberalarts),藝術家也不是卑微無知的手藝人,而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其中,建筑師維特魯威在其《論建筑》中就強調了建筑師多方面的文化修養(yǎng):他“應當擅長文筆、熟悉制圖、精通幾何學、深悉各種歷史、勤聽哲學、理解音樂,對于醫(yī)學(解剖)并非茫然無知,通曉法學家的理論,具有天文學和天體理論的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和模仿古典文化的氛圍中,這些古代作家的理論或言論被文人、學者們一再重申和引用,古代作家的藝術觀念便也由此傳逐漸播開來,并對當時的藝術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新觀念的影響下,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藝術和自身的價值。從14世紀晚期和15世紀初的切尼諾·切尼尼、洛倫佐吉貝爾蒂、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到15世紀晚期和16世紀的安東尼奧·菲拉雷特、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和萊奧納多·達·芬奇等,藝術家們日益感到,三門藝術(即繪畫、雕塑和建筑)不是“機械學科”,而是建立在理論知識基礎上的、知識性的自由學科,藝術家也不是卑微無知的匠人,而是具有古典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通曉自由學科和科學知識的社會精英。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們開始在自己藝術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肖像。借助自我肖像,借助對自我知識修養(yǎng)、社會地位、財富、服飾、儀態(tài)、風度等的展示和炫耀,藝術家表達了他們關于藝術和自身的新觀念,及提高藝術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
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家自我肖像的特點及其意義
新藝術觀的影響在14世紀早期的藝術作品中便開始有所體現(xiàn)。1330年,在佛羅倫薩雕塑家安德烈亞·皮薩諾為喬托所建之鐘樓制作的裝飾浮雕中,繪畫、雕塑和建筑的擬人浮雕就獨立于其他機械學科,而緊挨著七門自由學科。第一件真正的藝術家自我肖像出自佛羅倫薩雕塑家安德烈亞·奧卡涅亞之手。1359年,在為佛羅倫薩奧爾圣米歇爾教堂創(chuàng)作《圣母升天》浮雕時,他在最右邊的角落做了本人的半身像:圓而光滑的臉,雙目下垂,身著帶風帽的當代服飾,其尺寸明顯大于其他使徒,五官的刻畫也較少理想化,觀眾一眼就能辨認出來。16世紀藝術家和藝術史家喬爾喬、瓦薩里在其名著《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也提到奧卡涅亞的這件自塑像:“這是一個老人的雕像,圓圓的臉,胡子剃得干干凈凈,頭戴風帽。"15世紀初,洛倫佐·吉貝爾蒂在為佛羅倫薩洗禮堂鑄造第一座和第二座青銅門時依然分別作了自塑像,而且,第二件自塑像還刻意采用古代諸神和帝王的半身像風格,以顯示其古典文化修養(yǎng)。15世紀晚期,雕塑家和建筑師安東尼奧·菲拉雷特在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制作浮雕裝飾時,也制作了一幅與作坊學徒在一起的浮雕,并以此表達了他關于建筑師的新觀念。圖中,菲拉雷特與學徒們分別拿著一件與建筑相關的工具,象征他們在作坊內的工作和身份。其中,學徒們手中拿著的是鐮刀、銼刀、泥瓦刀、錘子等與體力勞動相關的工具,而菲拉雷特手中卻是一支大圓規(guī),圓規(guī)象征幾何學,菲拉雷特用圓規(guī)強調了建筑與數(shù)學的聯(lián)系,也表達了建筑師是從事知識性話動的學者這一觀念。
不僅如此,在這此藝術家自我肖像中,作為身份和地位之重要象征的服飾的變化,也反映)藝術家對白身社會和文化角色的認識及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1400年,畫家科拉·佩特魯喬在佩魯賈城的圣多明我教長裝飾壁畫中的自畫像還穿著象征手藝人身份的罩衫和尖頂卜作帽。后來,這種傳統(tǒng)的手藝人裝扮逐漸被貴族式的華貴服飾取代。如15世紀晚期,畫家貝諾佐·哥佐利為美迪奇宮制作的濕壁畫《三王來拜》中的自畫像,就一改手藝人的形象。畫中的他不再是身穿罩衫、頭戴工作帽的畫匠,而是穿著暗紅色繡花錦緞緊身上衣和頭戴天鵝絨紅帽的紳士。另外,藝術家肖像在其作品中的位置也從不起眼的角落或邊緣逐漸靠近畫面中心,尺寸也不斷增加。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在美迪奇宮的濕壁畫《三王來拜》中的自畫像,不僅與其美迪奇贊助人一樣是全身像,而且_占據(jù)著與贊助人完全平等的位苦,他側瞼望著畫外,神態(tài)大膽甚至有點趾高氣揚。另一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約在佛羅倫薩新圣馬利亞醫(yī)院創(chuàng)創(chuàng)作的《約阿西姆被逐出圣典》中的自畫像也是如此:他與老師和兩個助手都以全身像出現(xiàn),而且與其美迪奇贊助人兩兩相對,兩組人像的尺寸及在畫中的位置均完全平等。
事實上,藝術家與贊助人在肖像畫中獲得的“平等”,并非只是藝術家的理想或愿望而已,到15世紀晚期,藝術家與贊助人的關系確實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品,像壁畫、裝飾祭壇的木板}叫、大型雕塑等往往都是贊助人訂做的,因此,贊助人在藝術仁作中享有極大權力。從當時贊助人與藝術家簽定的委托制作合同或其他文件來看,贊助人能決定藝術品的構圖、題材、圣像,布局、背景,甚至人物的姿態(tài)和服飾等細節(jié)。而到15世紀晚期,至少就著名藝術家而言,情況有了很大改善。貝諾佐·哥佐利在為美迪奇宮繪制濕壁畫《三王來拜》時,贊助人皮耶羅·德、美迪奇曾寫信要求他刪除畫中兩個天使,但他并沒有順從。威尼斯畫家喬萬尼·貝利尼也曾迫使倔強的費拉拉女贊助人伊莎貝拉·代斯特在題材上問題上做出讓步。而這位女贊助人在雇請萊奧納多、達·芬奇時一開始就給子對方很大自主權,讓他自己決定題材和工_作時間。所以,這一時期藝術家在其肖像中位置和尺寸的變化既表現(xiàn)了他們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愿望,在·定程度上也是他們現(xiàn)實成就的生動記錄。當然,這此與贊助人在一起的自我肖像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有用的宣傳手段,與這些顯赫人物的密切關系必定有助于改善他們傳統(tǒng)的卑微形象,抬高其身價。
像章是15世紀出現(xiàn)的另一種類型的藝術家自我肖像。在占代,像章主要是為神、英雄和帝王而做,藝術家為自己制作像章這本身就頗有深意。不僅如此,藝術家的像章與其自畫像和塑像一樣,也表達一r他們關于藝術和自身的新觀念及提高社會和文化地位的愿望。1458年,威尼斯藝術家喬萬尼·波爾杜為自己制作了兩枚像章。他在其中一枚的正面肖像身穿錦緞緊身衣,頭戴高帽,像個貴族;而另一枚的正面肖像則采用仿一古風格以顯示其古典文化修養(yǎng)。非拉雷特也在1460年制作了一枚像章,正面是其側面像,個性特點極為鮮明,鼻孔凹陷,目光凝視前方,皮膚上布滿麻點,嘴唇緊閉。頭頂上方是他希臘名字的寓意圖(“菲拉雷特”在希臘語中意為“熱愛美德的人”),三只象征忠誠美德、勤奮與卓越創(chuàng)造力的蜜蜂點綴在“Architectvs(建筑師)”字母中間。16世紀,建筑師布拉曼特也為自己制作了一枚像章,在其正面,布拉曼特以自己仿古風格的半身裸體像展示了他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在像章背面是建筑的女性擬人像:她左手拿著測量標尺,右手舉著象征幾何學的圓規(guī),腳放在鉛錘上,在她身后左側是布拉曼特為圣彼得教堂制作的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該像章正面和反面的圖案都沒有任何關于體力勞動的聯(lián)想,而都強調了布拉曼特作為一位新型的建筑師的形象:他是博學、智慧并具有神圣創(chuàng)造力的學者,他不參與任何建筑實踐,而只從事構思和設計。
總的來說,14、15世紀,隨著新藝術觀的形成和傳播,藝術家開始在其繪畫或雕塑作品的一角留下自己的肖像,雖然這些肖像還不是近代意義的獨立畫像或塑像,但它們仍在很多方面生動地表現(xiàn)了新觀念對藝術家的影響。從這些自我肖像來看,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藝術和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價值,他們不僅努力為三門藝術爭取自由學科中的一席之地,同時也竭力自我塑造為從事知識性活動的“自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