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av毛片不卡无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歷史論文

歷史研究期刊及古代文學(xué)論文范文推薦

發(fā)布時間:2013-09-22 11:10:49更新時間:2013-09-22 11:10:53 1

  歷史研究期刊推薦《史學(xué)月刊》是河南省歷史學(xué)會和河南大學(xué)主辦的綜合性歷史學(xué)專業(yè)刊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yù)。原名為《新史學(xué)通訊》,1951年1月由著名歷史學(xué)家嵇文甫先生創(chuàng)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創(chuàng)刊最早的綜合性歷史學(xué)專業(yè)期刊;1957年,由郭沫若先生題寫刊名,改名為《史學(xué)月刊》。
  1989年,筆者寫過一篇專文談這個問題。后來又不止一次地有所論述。本來是一個專門性的問題,因考慮一般讀者的需要,常是寫得散漫無歸。近日以來,在某些問題的思考上,又有新進(jìn)展,適逢黑龍江省召開第八屆《紅樓夢》研討會,故趕作此文。希望能寫得集中一些。本來有首尾兩段,只打印了末段。會后猶覺意尚未盡,于是一口氣又寫了一段。與首段同一面目,不免疊床架屋之嫌。既無法糅合,又不忍割棄,略加修輯,因以付印。幾不成文,特請讀者諒之。

  一、談《紅樓夢》的版本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過程中的本子,一個也不存在了。裕瑞說:“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書,及八十回書后之目錄,率大同小異者,蓋因雪芹改《風(fēng)月寶鑒》數(shù)次,始成此書,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幾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諸稿未能畫一耳。”他的話不符合現(xiàn)存諸本的實(shí)際情況。如果相信了他的話,以為各本的改筆都是曹雪芹的文字,就會魚目混珠,在校勘中造成混亂。

  現(xiàn)存抄本和程排本都是脂硯齋評本的傳抄本。脂硯齋評閱了四次,流傳下來的只有再評本和四評本的傳抄本。

  甲戌本的原抄本是脂硯齋乾隆十九年(1754)的再評本。書口下部頁頁有他的署名,當(dāng)為自用本。今本對原本有少量修改,如改“物事”作“事物”。行款和原本也不一樣。比如說,原本的回目單行直書,今本每句的末兩個字并列橫寫。從他本移錄批語,甚至改變批語的位置、種類,如把眉批抄成總評,刪去署名和紀(jì)年。所以其底本也不是甲戌本的原本。有空字,說明底本已陳舊殘破。此本林黛玉的眉目描寫,其下半句尚未成文,留著空白,處于稿本狀態(tài)。

  靖藏本是一個錄有朱、墨批的早期抄本。過錄立松軒的批語三條,其中有戊子孟夏之批。說明其底本成書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前,是立松軒的家藏本。又有畸笏辛卯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批語,是靖本抄錄的上限。其下限在抄錄曹寅題楝亭圖詩之前,即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批語所附正文,“天香樓”作“西帆樓”,出自韋應(yīng)物《送王校書》詩:“更上西樓看遠(yuǎn)帆”。有脂批。應(yīng)是初稿文字。批語中保存有“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故事細(xì)節(jié)“遺簪、更衣”。題詩中有“請觀《風(fēng)月鑒》”之語,可證雪芹確有《風(fēng)月寶鑒》之書。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皆有脂批,說明這兩回書作者是有原稿的。第六十七回的批語,所批內(nèi)容只有列藏本、戚序本和夢覺本才有,而抄自程本的稿子皆刪去,說明程本是刪改本。僅此一點(diǎn),即意義重大無比,況且還有寶、黛的結(jié)局有“證前緣”一回,妙玉流落瓜州渡口等一些佚稿內(nèi)容。證實(shí)脂硯和畸笏是兩個人。此本不缺僧道與石頭對話那四百余字,可比甲戌本。

  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原本,則是脂硯齋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冬至庚辰(二十五年,1760)秋第四次評閱的所謂“定本”。但其改文并非出自脂硯之手,故只不過是編定,而非改定,更不是曹雪芹所手定。這一點(diǎn),是首先要說清楚的。己卯本的底本是怡親王弘曉的抄本。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成禮兮期祥”的“祥”,也缺末筆,但“成則公侯敗則賊”,卻作“成則王侯敗則賊”。己卯本只有“己卯冬月定本”字樣(經(jīng)筆者目驗(yàn),第七冊題記處有毀壞,但不在題寫“定本”的地方),庚辰本只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樣,二者沒有同一性。因此,對于二本是否有共同底本,猶豫多年。但是,雖然前五回二者文字差異很大,卻仍有“英蓮”改作“英菊”等共同異文。自第六回以后,庚辰本從己卯本。第十六回“有話”之“有”,第十七回“跨港”之“跨”,第五十六回“脾氣”之“脾”,第五十七回“拾的”之“拾”,第六十八回“謀反”之“反”等殘文以至于錯字,書寫相同或相近?磥硭鼈冞是有相同底本。而且此底本也有殘破或蛀蝕之處,不可能是從曹家新抄而尚未裝訂之本抄出來的。

  蒙府本和戚序本出于立松軒本。立松軒有批語八百二十七條,其中有二十條雙行批注,說明此本是他的手抄本。立松軒本的前五回依違于己卯、庚辰之間,而傾向庚辰。第六至九回與夢程有共同異文,而傾向甲戌。第十回和十一回近于列、舒、楊。第十二回至四十回近于己卯。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則依違于列楊、夢程之間。蒙府本是清蒙古王府的原抄本,獨(dú)有六百三十二條旁批。蒙府和戚序分別有所修改,是姊妹本。戚本規(guī)范用字,刪去旁批。顯得比蒙本晚。戚序本的兩個傳抄本,有戚寧本和戚滬本。滬本曾據(jù)程本挖改,寧本則不然。二者也是姊妹本。有正本是戚滬本的石印本,雖照相上石,而也據(jù)程本貼改,還有個別臆改。寧本比它們的價(jià)值高,但從未引起重視,大概因?yàn)樗幸恍┹^長的脫文。

  列藏本、楊藏本、舒序本有共同異文,如第八回之“鑾絳”,此三本作“赤金絳”,有共同祖本。楊本與列本有共同底本,如第二十四回的結(jié)尾,它們都沒有小紅夢見賈云的情節(jié),可能是刪削;第四回有獨(dú)出的標(biāo)題詩。舒本與列本有共同母本,如第七回末,它們誤抄了第六回的尾聯(lián),而把本回的尾聯(lián)丟掉。第八回的“鏨”字,楊本作“靳金”,列本和舒本作“勒在金”。第十六回末秦鐘之死的描寫,舒列相近(列少九十六字),且有兩句獨(dú)出批語混入正文。舒本第九回末有賈瑞要挑撥薛蟠來報(bào)仇的話,蒙戚二本此回有脂批:“伏下文阿呆爭風(fēng)一回”,即指原著第十回.今本已無此種事件?梢娙员4嬷讹L(fēng)月寶鑒》的文字。列本第十八回雖從第十七回中分出,但仍無回目,第七十九回是一個長回,包括第八十回,比庚辰本還早。楊本第一回賈雨村詠月詩,本是一首五律,此本刪改作五絕。第二十二、五十三和六十七回,原殘缺,本來也是早期稿本現(xiàn)象,但過錄時,皆以程乙本抄補(bǔ),當(dāng)然是很晚了。第三十七回的開頭,寫賈政出差起身,去后賈寶玉在園中“任意縱性的曠[逛]蕩”。列、楊、舒三本皆無賈政如何起身的敘述。舒本從“卻說賈政出差去后”說起,說寶玉“任意縱性的橫蕩”。列本由“卻說寶玉每日在園中任意縱橫曠蕩”人筆。楊本也是如此,“縱性”也作“縱橫”,但是刪去“曠蕩”,下文又比列本少了一句。舒本保持底本行款,列本有一部分改變了每行的字?jǐn)?shù),楊本則與底本面目全非了。

  列藏本與各本之間皆有共同異文,如己列,庚列,蒙戚列,楊列,舒列,鄭列,列夢程,很有代表性。它是列、楊、舒、鄭、夢、程一系版本的代表。

  舒序本是舒元煒作序的原本,有舒氏的朱色印章。舒序說明,此本用兩個本子拼湊,一為五十三回,一為二十七回。其總目與各回回前的分目有異文,也是出于不同底本的現(xiàn)象。

  楊藏本的前八十回是脂評本,殘存少量脂批。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的刪節(jié)本。書主所抄,刪節(jié)了十九回;其他抄手則沒有刪,并非刪而復(fù)補(bǔ)的謄清本。后人又用程乙本改補(bǔ)一過。并非所謂高蘭墅的修改稿或手定稿。楊繼振又以程甲本抄配修補(bǔ),是個不折不扣的百衲本。

  鄭藏本雖然只有兩回(第二十三、二十四回),版本特色很鮮明。它有“石頭記”和“紅樓夢”兩個名字,兩個抄手,兩回結(jié)尾都有大段刪改。改人名,無批語,惟獨(dú)保持底本行款:每半頁八行,行二十四字,同于舒本,部分地同于列本;啬侩p行并列書寫,也與列本相同。它屬于列楊舒夢程系列,同列楊是一個支系,與列本有共同底本。如“檀云”皆改作“紅檀”,楊本又改作“晴雯”。擅改人名是鄭本的特性,鄭本早于列本。鄭本的回目未改,而列楊舒都改了。我們雖然見不到此本的全貌,但僅據(jù)此兩回已可定性、定位。只不過散逸的部分有可能有批語而已。

  程甲本、程乙本和夢覺本是一系。程甲本與夢覺本有同一底本,甲本是乙本的底本。因?yàn)閴粲X本是抄本,附脂批;而程本是排印本,所以一向說夢本的文字介于脂本和程本之間。這是就文字的性質(zhì)而言,若論版本,則必須明確其版本關(guān)系,方得要領(lǐng)。

  夢覺本原本的主人是誰?他是刪改正文和脂批,撰寫批注和序言的人。第二回介紹賈赦和賈政:“長子賈赦襲著官;次子賈政,自幼酷喜讀書,祖父最疼。”夢覺本作“長子賈赦襲了官,為人平靜中和,也不管家務(wù)(夢本獨(dú)出批注:伏下賈璉、鳳姐當(dāng)家之文);次子賈政,自幼酷喜讀書,為人端方正直,祖父鐘愛。”夢覺主人在序中說:“方正賈老居尊”,正是據(jù)此本增文而言。第七十八回,刪去賈政不強(qiáng)以舉業(yè)逼寶玉等內(nèi)容,計(jì)四百一十字。顯然和后四十回賈政命寶玉入家塾習(xí)舉業(yè)有關(guān)。序言是用精嚴(yán)的八股文寫成,而高鶚是制藝名家,非高氏莫屬。第二十二回末,把寶釵的詩謎移給黛玉,另給寶釵、寶玉各作一個。寶釵的謎底是竹夫人,批語:“此寶釵金玉成空。”寶玉的謎底是鏡子。批語:“此寶玉之鏡花水月。”預(yù)為續(xù)書張本,是再明顯不過了。既然高鶚把自己的批語寫入抄本正文,當(dāng)然跟立松軒一樣,是他所抄,他就是書主。今本是夢覺本的過錄本。

  程甲本以夢覺本為底本,補(bǔ)續(xù)了后四十回。為了適應(yīng)后四十回續(xù)書,把前八十回也修改了一遍。如叫柳五兒起死回生,以便寫出“五兒承錯愛”的故事。這是高鶚的得意之作,有人也跟著叫好。其實(shí)在前八十回中,到了第三十六回,“識分定情”,寶玉的愛情生活便專一了。其走向是發(fā)展出“情極之毒”,棄寶釵之妻、麝月之婢,撒手而去。哪里會再犯那“愛紅”的老毛病。續(xù)書乃高鶚?biāo)鶠椋写罅康乃倪|東方言做證。筆者1991年參加遼陽會議,紀(jì)念程甲本誕生二百周年,所作論文《從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已有專門論述。第百零一回,寫寶釵遞給鳳姐一袋煙,也正是寫的所謂關(guān)東三怪之一的風(fēng)俗。高鶚是遼東鐵嶺人。

  程乙本的《引言》申明,他們對前八十回“有增損數(shù)字處”;對后四十回,則“略為修輯”,實(shí)際上一共改了近兩萬字。所操方言,更是地道的遼東土話。值得注意的是,夢覺本的改文也是遼東方言。三者方言的同一性,更加令人堅(jiān)定了高氏續(xù)作的信念。當(dāng)然,此三本也有北京話和吳語。高氏是鑲黃旗內(nèi)務(wù)府人,自小便在北京生活。高鶚詩文集中有三四首詩,如《晚歸過三忠祠》。三忠祠在北京東便門外通惠河旁。既然晚歸所作,可見其住處即在此祠附近,不會太遠(yuǎn)。再如《行酒》詩,寫得更加具體:“青云淡蕩敞重閽,三十茍郎尚蓽門。偶爾談天惟老衲,近來行酒半荒村。夕陽曲徑牛羊下,秋水空陂鵝鴨喧。著我此間殊不惡,薄田負(fù)郭競誰論。”北京是五方雜處之區(qū),根本沒有所謂純粹的北京話。聽歌觀劇,耳濡目染,有意無意,不知不覺,皆可學(xué)習(xí)。如高氏在《蝶戀花·松林閘玩蓮》中說:“欲唱新詞,只合吳歌可。”《秋窗風(fēng)雨畫扇》詩:“凄涼莫唱吳娘曲。”恕我說一句題外話,《聊齋俚曲》、《醒世姻緣傳》和《續(xù)金瓶梅》中都有少量的吳語,而都是山東人寫的!督鹌棵贰分杏袇钦Z,也就不能據(jù)此斷言它的作者是所謂南蘭陵人。話再說回來,程甲本第二十九回和第七十三回有用吳語誤改的句子,即把“珍哥兒”和“珍哥”都改作“珍阿哥”,誤在原話是出于賈母和王夫人之口。程乙本加以糾正?梢姺浅淌纤,他倒是“古吳”蘇州人。程

  高本里沒有程偉元的文字,所謂“分任之”,蓋分理印刷業(yè)務(wù)耳。所以程高的“序”和“引言”里,根本就沒有幾句真話。不僅胡適指出的那一處而已。

  國內(nèi)有人在50年代初撰文聲稱,程乙本改得很壞,高鶚不懂程甲本。出語不凡,似乎擊中了要害。所舉那幾個例子,我都看過不止一次了。初看有點(diǎn)像,所以1991年寫《論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時,曾為此所惑。去年年終,作《艷情人自說紅樓》,再論高鶚續(xù)作后四十回,就覺得似是而非。我還另找了許多誤改的句子,皆事出有因,并非高氏連自己的作品都不懂了。他在七十天內(nèi)修改了近兩萬字,每天差不多得改兩回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居然弄出來了,非但沒有“復(fù)聚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而且錯誤百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必然是這樣一種結(jié)果;如果改得盡善盡美,倒是不好理解了。一言以蔽之,草率從事故也。

  海外有人撰文說,程甲本有多處脫枝失節(jié)的地方,可見正是程偉元所說的,其底本“漶漫殆不可收拾”。我曾經(jīng)將這種地方一一核查,仔細(xì)分析,卻得出了不同的看法:“續(xù)書的疏漏矛盾造成某些混亂,我想,是由于創(chuàng)作本來就是復(fù)雜的精神勞動,續(xù)書受原著制約,而且又不可能不受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的影響,偶有粗草,不一定非是修輯他人殘稿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當(dāng)然還有重新排版時的誤檢,誤排,出于排字工人之手。他們倒是既不懂程甲本,也不懂程乙本的。比如說,第九十二回,“玩母珠賈政參聚散”,程甲本有“玩母珠”,而無“參聚散”,即出于失檢;到了程乙本,方才補(bǔ)上。這不是高鶚的疏忽,而是排字工人的粗心。——這是王、趙二位都舉過的例子,不過如此。

  二、再談《紅樓夢》的版本

  甲戌本的批語雖然有移錄的現(xiàn)象,而正文卻最早,最接近曹雪芹的原著。如第三回、第五回的回目皆有脂批。但也被后人修改過。筆者在《論甲戌本》一文中,曾舉出二十一例,表明此本有文言改白話的通俗化傾向。其批語記載了雪芹卒于壬午,他曾有《風(fēng)月寶鑒》之舊稿,“蓋作者實(shí)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閨閣庭幃之傳”。此本的抄寫年代應(yīng)早于己卯本和庚辰本,馮其庸先生說:“我曾見過現(xiàn)傳此本(指甲戌本)的原件,紙張黃脆,是乾隆竹紙,與己卯、庚辰本基本上一樣,但似還要更舊些。”(《我與(紅樓夢)》)甲戌本經(jīng)過裝裱,而己卯、庚辰則不然。

  靖藏本是一個屬于少數(shù)保存朱、墨批的早期抄本。第十三回的“西帆樓”,比“天香樓”早。其批語曰:“何必定用‘西’字,讀之令人酸鼻。”甲戌本第二回批“后一帶花園子里”,“‘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墮淚,故不敢用‘西’字。”可證靖本脂批的可靠性。但卻有畸笏指令芹溪刪去“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批語,雖然其中言及“遺簪、更衣諸文”。僅是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的獨(dú)出脂批,證明了此兩回雪芹皆有原稿,第六十七回列、戚、夢各本為原著,而程甲本一系乃改寫,其意義即非同尋常,更不必說還記載了許多后三十回佚書的內(nèi)容,如妙玉的結(jié)局等。價(jià)比連城之璧。

  丙子本的異文,并非一無是處,如“楔子”里的“借通靈之說”。但絕大多數(shù)并不見佳。如薛蟠字文龍,改作“文起”。第七十九回的回目仍名“文龍”。記錄丙子本的文字在第七十五回,屬于漏改。再如甲戌本:“將勤謹(jǐn)有用的功夫,置身于經(jīng)濟(jì)之道。”他本:“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jīng)濟(jì)之道。”丙子本優(yōu)勝,然非作者之意。如以甲戌本做底本校點(diǎn)新本,非用丙子本異文不可。

  己卯本和庚辰本之所謂“定本”,并非寫定,而是編定。尚未定稿之處甚多,如第十九回仍無回目(第二十一回庚、蒙、戚有批注:“這方是正文,直勾起‘花解語’一回文字”),寧國府的一個小書房尚未命名,第七十五回缺寶玉等人的中秋詩等等。今本的文字距原本甚遠(yuǎn)。第六回甲戌本有石頭插敘:“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若謂聊可破悶時,待蠢物逐細(xì)言來。”此本于“蠢物”下有批注:“妙謙,是石頭口角。”此節(jié)文字,己卯、庚辰僅有“且聽細(xì)講”四字;楊藏、夢覺皆刪去;舒序及蒙府、戚序則一如甲戌。同回,寫劉姥姥“?????到角門前”,甲戌本批道:“‘?????’字有神理。”舒本作“偵”,己卯作“縝”,庚辰作“走”。第十三回有“只聽得二門上傳事云牌連叩四下,正是喪音”,己、庚、蒙、戚刪去“正是喪音”,以為是批注。凡此種種,皆顯示甲戌本最古,而己卯本和庚辰本已非“定本”原貌矣。

  庚辰本與己卯本曾有共同底本。二本的回目幾乎完全相同,僅有個別異文。如“京都”作“都京”,“酸鳳姐”作“俊鳳姐”等。前十一回都是白文本。因前五回文字差別頗大,回前“定本”題記之不一致,曾使筆者十多年來猶豫不決。但即使前五回,兩本也多共同異文。如李紈“以紡績井臼為要”,己庚“為要”作“為業(yè)”;鳳姐所用“銀唾沫盒”,己庚作“雕漆痰盒”。疑非怡親王府本所改。己庚楊的共同異文更多,如英蓮“乖覺可喜”,“乖”作“甚”;“黛玉身體方愈”,“方”作“又”;“覺察了—半”,“察”作“撒”;“你蓉大爺在那里呢”,“蓉”作“榮”;“茜雪”,“雪”作“云”;“鳳姐啐道,他是哪吒,我也要見一見”,作“鳳姐道,憑他是什么樣兒的,我也要見一見”。這都是它們有過同一底本的顯證。

  蒙府本和戚序本的底本是立松軒本。第八回的回目,蒙戚改作“擲茶杯賈公子生嗔”,回前批:“幻情濃處故多嗔”。顯系立松軒所改。關(guān)于立松軒本的底本,最低限也有三個。前九回,與夢程有共同底本;前五回則依違于己庚之間。如“成則公侯敗則賊”,同于己卯本;“開[閑]情詩詞”,庚、蒙、列皆誤。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從己卯。如第十三回“殮以上等杉木”,己、庚、戚、列“殮”皆訛作“檢”;“永興節(jié)度使”,己、庚、戚均脫漏“興”字。第十六回己、庚、戚“李貴”皆誤作“李景”;第二十二回批注“大和尚”,庚、蒙、戚均訛作“大都尚”。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蒙戚無批注,與前四十回迥異。根據(jù)蒙戚楊有共同異文,我曾斷定其與楊本有共同底本。第三十九回的回目,蒙戚作“村老嫗是信口開河,癡情子偏尋根究底”,楊本作“村老嫗謊談承色笑,癡情子實(shí)意覓蹤跡”。蒙戚早。第五十六回的回目“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識寶釵小惠全大體”,蒙戚楊同,他本“識”作“時”。立松軒的回后總評道:“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是有才干者,故贈以‘敏’字;寶釵認(rèn)的真,用的當(dāng),責(zé)的專,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贈以‘識’字。敏與識合,何事不濟(jì)。”而脂批卻云:“這是探春敏智過人處,此諷也不可少。”(批:探春笑道,雖如此,只怕他們見利忘義。)“寶釵此等,非與鳳姐一樣;此隨時俯仰,彼則逸才逾蹈也。”由此可見,松批非脂批,“識”字乃立松軒所改。但是,第八十回的回目,楊本則比松軒本早,“懦迎春腸回九曲,姣香菱病人膏肓”,蒙戚作“懦弱迎春腸回九曲,姣怯香菱病人膏盲”。各增一字,而又訛一字。二本文字各有早晚,而認(rèn)定有共同底本并不誤。而且后來發(fā)現(xiàn),不僅立松軒本的底本由三部分組成,列、楊、舒、夢、程皆然。

  列藏本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本子,其特點(diǎn)是文字和版本現(xiàn)象早晚互見。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沒有分回;第十八回雖從第十七回中分出來,而尚無回目;第十九回寧府小書房“名”字下空一字;第二十二回末止于惜春詩謎。都是早期版本現(xiàn)象。但同時,卻與現(xiàn)存各本之間皆有共同異文。己列:“滿地晴光護(hù)玉欄”,己楊列:“貧窮”;庚列:“目瞪癡呆”,庚舒列:“蘭臺寺大人”,庚舒列:“莫笑此兒形狀”,庚楊列:“女兒是木作的骨肉”;蒙戚列無“楔子”的末條,第四十四回刪去“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蒙舒列第三回的回目相同,舒列從蒙戚;楊列:“氣骨不凡”(楊脫“骨”,旁補(bǔ)“宇”),楊列:“才子淑女”;舒列:“遂得了秘法”;鄭列:“紅檀”;列夢程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共同異文連續(xù)不斷,自成一個系列,如“冷月葬詩魂”。筆者最初發(fā)現(xiàn),前四回列本依違于己、庚、楊、舒四本之間,后來發(fā)現(xiàn)它與各本之間皆有共同異文,而且別的本子也是如此。其中與楊本、舒本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如第七回舒列共同異文116條,第八回164條。第十二回楊列共同異文46條。第八回回末尾聯(lián)“豈肯今朝錯讀書”,舒列“肯”誤作“有”。是其流。其源則為己卯本和庚辰本。如第三十六回“梨香院”,己庚列作“梨花院”;第四十回“洋鏨自斟壺”作“洋鉆自斟壺”,己庚楊“????壞了”,列“?????”作“煤”;第五十回“雅制春燈謎”,庚列作“創(chuàng)制春燈謎”。

  楊藏本前八十回是脂評本,殘存少量脂批。前九回從己卯本,如王熙鳳的眉目描寫,己楊獨(dú)作“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這就不是鳳姐了。己楊:“四家皆連,都是親戚”,大失本意。己楊:“其襯[禍]皆由拐子而起”。“禍”寫作“襯”,同于庚辰本第一回末“不知有何襯事”及第二十二回批注“襯害”。但楊本有早于己卯本的傾向,如第五回、第六回楊本有標(biāo)題詩,第七回有尾聯(lián),而庚辰本皆無;己卯本的三張夾條,應(yīng)是抄自他本(第七回的夾條誤串入庚辰本)。楊本和列本后四十回也近于己庚,如第六十二回“石榴裙”,己庚楊列作“柘榴裙”。第五十二回“端祥”,列本“祥”作“????”;第五十七回“小吉祥”,楊本“祥”作“???”。后者雖為所謂帖寫字,但是否其底本“祥”缺末筆呢?楊本的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的刪節(jié)本。此書的主要執(zhí)筆人,在前八十回即大量刪改原文。后四十回他一共抄了二十四回,只有五回刪改極少。其他抄手則沒有刪削。有人不察,誤以為這十九回“簡本”是續(xù)書的原稿,其余二十一回是所謂謄清稿。因相信了程高的話,遂以為此本是程氏所買續(xù)書的原稿。后人又以程乙本校補(bǔ)了全書(前十八回為意改,僅第一回第一頁兩面除外),但并未照改,而且也有臆改。又被誤認(rèn)是高鶚的修改。于是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新時期以來,經(jīng)多人努力,才得以逐漸廓清。

  舒序本是舒元煒作序的原本,有他和其弟元炳的朱色圖章為記。舒序介紹了此本抄錄的經(jīng)過,它的來龍去脈本是清楚的。舒本原以五十七回和二十三回兩個本子做底本,但校讀之下,已看不出這種分別。此本前五回從庚辰本(“成則王侯敗則賊”同于庚辰);第六回和第九回與蒙戚夢程為一系,近于甲戌本;第七八兩回則與列本有共同祖本;第十、十一兩回與蒙戚楊列是一系。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屬于列楊鄭夢程系統(tǒng)。從第二十九回它也屬于蒙戚楊列系統(tǒng)看,已佚后四十回亦當(dāng)如此。在底本構(gòu)成方面,與他本大同小異。它的獨(dú)異之處,是文字早晚互見。第九回末賈瑞要挑撥薛蟠來報(bào)仇的話,竟是《風(fēng)月寶鑒》中的文字。“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副對聯(lián),競被改作“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舒本的回目,有從甲戌的,第七、八、二十六各回;有從己卯的,第三十九回;有從蒙戚的,第三、五兩回;有同于列楊的,第二十四回、二十五回;有同于列本的,第十六回、三十五回。它的總目與分目不盡相同,有早于分目者,如第八回與甲戌本僅有二字之異(“梨香”作“梨花”,“絳蕓”作“絳云”),分目亦屬甲戌,但改文同于列本;第十五回也同于甲戌,分目應(yīng)屬于丙子;第二十四回從庚辰(“女兒”作“兒女”),而分目同于列楊。舒本的回目有與正文不一致的,如第三回和第五回,正文從庚辰,而回目從蒙戚。第七回正文從列本,而回目從甲戌(列本從蒙戚)。

  鄭藏本無論文字還是行款,都近于列藏本。這兩回的回目,鄭本沒有改,而列、楊、舒都改了。但人名的改動,鄭本比列本為多。第二十三回的結(jié)尾,黛玉聽曲,鄭本有刪節(jié),列本則不然;第二十四回的結(jié)尾,小紅的夢,鄭本加以改寫,而列楊則刪去。早晚互見。因?yàn)樗鼈儧]有直接過錄關(guān)系,所以文字的早晚雖是絕對的,而本子的早晚卻是相對的。

  夢覺本夢覺主人批注的發(fā)現(xiàn)早在1986年2月,而做出此本為夢覺主人即高鶚的手抄本的結(jié)論,卻在1999年12月,其間十四寒暑。發(fā)現(xiàn)立松軒的雙行批注在1981年2月,當(dāng)即斷定立松軒的批本即其手抄本。其敏捷如彼,而其愚昧也如此。為什么沒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呢?而今日的契機(jī)不過是夢覺本遼東方言的發(fā)現(xiàn),遂論定是高鶚的修改。前年我還為王佩璋的說法所蔽,她說,“‘甲辰本’改者多半是南方人”。(《曹雪芹的生卒年及其他·“紅樓夢甲辰本”瑣談》)去年則受到范寧先生的啟發(fā),他說:“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筆(指夢覺主人),也很可能。”(《夢稿本》跋)高鶚的話,蒙蔽的作用更大,他在程甲本的序中說:“向曾從友人借觀,竊以染指嘗鼎為憾。”誰能想到他隱蔽自己的《紅樓夢》抄本呢!

  對于所謂程甲本和程乙本,他們說了太多的假話。什么“原目一百廿卷”哪,“數(shù)年以來,僅積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擔(dān)上得十余卷”哪,“見其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啊,煞有介事。程乙本訛誤連篇,他們卻說,“今復(fù)聚集各原本,詳加校閱,改訂無訛”。各原本的校文在哪里呢?前八十回改了一萬四千三百七十六字,卻說“其間或有增損數(shù)字”;后四十回改了五千一百九十二字,卻說“略為修輯”,“未敢臆改”。第六十七回明明是高鶚?biāo)膶,卻說是“茲惟擇其情理較協(xié)者,取為定本”。不顧事實(shí)和情理,大謊彌天,瞞天過海,也不知騙過了多少老實(shí)人。然而,如果高鶚不修改,也許就永遠(yuǎn)無人識破了。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么搞的。可是高鶚的土話無法掩蓋,連不是東北方言區(qū)的學(xué)者都看出了破綻。難道遼寧人,特別是鐵嶺人,——據(jù)我所知,大連就有鐵嶺籍的中年學(xué)人,就沒有人從《紅樓夢》的后四十回里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話嗎?我期待著。

  曹雪芹并沒有寫出過百二十回的《紅樓夢》來。第二十一回的回前總評里說:“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后卅回,猶不見此之妙。”第二十五回的眉批則說:“通靈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見。”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語中說:“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余。”看來原著不過一百一十回,連裕瑞都被程高搞糊涂了。

  三、談《紅樓夢》的版本源流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稿本,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只是在舒本和靖本里還存在著遺跡。舒本第九回末有賈瑞要挑撥薛蟠來報(bào)仇的話,蒙本和戚本里有批語:“伏下文阿呆爭風(fēng)一回”,即指原著第十回,而今本已經(jīng)過改寫,無此種事件?梢娙员4嬷讹L(fēng)月寶鑒》的文字。靖本第十三回,“天香樓”作“西帆樓”,出于韋應(yīng)物《送王校書》詩,“更上西樓看遠(yuǎn)帆”。有脂批,應(yīng)是初稿文字。而今存各本的改文,全出于后人之手。裕瑞的話并不可靠。

  現(xiàn)存的抄本和程排本,都是脂硯齋評本的傳抄本。脂硯齋一共評閱了四次,只有再評甲戌本和四評己卯本、庚辰本還有傳抄本。甲戌本還處于稿本狀態(tài),如林黛玉的眉目描寫,其下半句尚未成文,留著空白,虛以待補(bǔ)。己卯本和庚辰本雖有所謂“定

  本”的題記,但它們的改文亦皆出于后人之手,并非脂硯齋的改筆,所以不過是編定而已。第十七回和十八回還沒有分回,第十九回尚無回目,寧國府的一個小書房有待命名,也預(yù)留空白。可見也是未定草。

  再評與四評之間應(yīng)有三評,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的批語頁上,記載著這樣的話:“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后面還記錄著此回的初擬回目:“口口口開夜宴發(fā)悲音口口口賞中秋得佳讖”。而庚辰本已經(jīng)補(bǔ)齊。從己卯本和庚辰本還可以推測出此本的概貌。如已把甲戌本的“凡例”刪改作“楔子”,脫漏了甲戌本第一回上的那僧道與石頭對話的四百二十九字。第五回末賈寶玉誤入迷津,有很多修改。第十六回末秦鐘之死的描寫,也與甲戌本不同,等等。它的這些特點(diǎn),存在于除了甲戌本以外的所有版本之中,可見它是己卯以下諸本的祖本。

  至于現(xiàn)存各本(甲戌本除外)的母本,則是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原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本來是一個本子。己卯冬脂硯齋編定了前四十回,庚辰秋編定了后四十回,可稱作己卯一庚辰本,F(xiàn)存之己卯本和庚辰本,則是怡親王府的傳抄本。己卯本“祥”和“曉”多半缺末筆,避清怡親王允祥和弘曉的家諱;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成禮兮期祥”的“祥”字,也缺末筆。

  第二回里的“成則王侯敗則賊”,己卯本“王”作“公”。已故的吳恩裕先生以為也是怡府本所改。庚辰本和舒序本作“王”,其他各本皆作“公”。如果吳說成立,那么,它們都是怡府本的傳抄本了。還有第十六回末秦鐘之死的描寫,己卯本殘失二十一個字。庚辰本不缺,其余各本皆為補(bǔ)作。蒙府、戚序是殘文的連綴;夢覺、程高將殘文刪棄;惟獨(dú)楊、舒、列于“怕他也無益”以下。自發(fā)異想,自行補(bǔ)撰。列近于舒(少九十六字),而異于楊。

  但是,從后半四十回看,如第五十五回開頭,己卯本和庚辰本有“目下宮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六十三字,其他各本皆無。到了第五十八回的開頭,各本均有“誰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由此可見,除了己卯本和庚辰本,其他各本皆出自一個第五十五回殘失六十三字的本子。

  然而,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己庚蒙戚是一系,列楊舒鄭夢程為另一系。如第三十九回,平兒向襲人談王熙鳳放債,二者繁簡不同。后者先說“他這幾年,只拿這一項(xiàng)銀子(大家的月錢),翻出有幾百來了”,后說“只他這梯己利錢,一年不到,上千的銀子呢”。前后矛盾。蒙戚同于己庚,更近于己卯。在后一系中,列楊舒是一個支系,夢程是另一個支系。這種系列也存在于前十一回中。如第五回和第十一回,秦觀的對聯(lián)之下聯(lián),甲列楊舒夢程是:“芳?xì)庖u人是酒香”,己庚蒙戚則是“芳?xì)饣\人是酒香”。但異文數(shù)量很少。

  當(dāng)然,在實(shí)際上,這后一系也并非與前一系毫與關(guān)系。如第二十二回,“也自箝口禁語”(楊、夢),庚蒙戚列舒作“也自插口禁言”,“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蒙、戚、楊、夢),庚列舒脫漏“矣”字。第三十一回,“供人所用”(列),楊本作“待人所用”,夢本作“為人所用”,己庚蒙戚舒則誤作“借人所用”。

  前五回,庚辰本跟己卯本的文字差別較大,自第六回以后,方從己卯本。如第五回末的尾聯(lián),己楊作“夢同誰訴離愁恨,千古情人獨(dú)我知”;庚辰作“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dú)我癡”;蒙戚作“一枕幽夢同誰訴,千古情人獨(dú)我癡”;舒本作“一場幽夢同誰訴,千古情人獨(dú)我知”;夢本改作“一覺黃粱猶未熟,百年富貴已成空”;程甲本無。列楊從己卯;舒序從庚辰;蒙戚夢程有共同異文,依違于己、庚之間,而傾向于庚辰本。

  第六回至第九回,大體己庚列楊是一系,蒙戚舒夢程是另一系。如第六回,己庚楊刪去石頭之語;第七回把“且靜養(yǎng)兩日”,

  改作“這兩天沒出屋子”。只不過第七、八兩回,列舒的共同異文遽增,有些變化。

  第十回和十一回又另是一樣。第十回,己庚夢程:“今日正遇天氣晴明”,蒙戚列楊舒作“卻說這日賈璜之妻金氏因天氣晴明”。第十一回,己庚夢程脫漏“如今才九月半,還有四五個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等二十一字。一并分作兩系。

  這十一回雖然錯綜復(fù)雜,但如從與己卯、庚辰之關(guān)系的視角觀察,可見蒙戚夢程距離己庚較遠(yuǎn),尤其是蒙戚,而與甲戌本相近。

  此外,前十一回版本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概括為各本間皆有共同異文。以列藏本為例,它有:己列、庚列、蒙戚列、楊列、舒列、列夢程。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也是如此。其主要異文有:蒙戚列,蒙戚楊,蒙戚列楊,蒙戚夢程,蒙戚程,列楊,列夢程,楊夢程等。

  然而,各本之間沒有直接傳承關(guān)系,只有有正本是據(jù)戚滬本石印。

  這些異文不在一個平面上,它們是二百多年來輾轉(zhuǎn)傳抄過程中,后人多次改文的沉積;它們分屬于不同層次,占有一個立體空間,不可看成平列;換言之,不同的組合,屬于不同的歷史時期。至于哪些早,那些晚,雖可分析,但比較困難。要而言之,絕大部分并非作者的改筆,在?睍r,要嚴(yán)格地加以區(qū)分。

  由此看來,蒙戚列楊舒夢程諸本的底本,大體由三部分構(gòu)成。第一至十一,第十二至四十,第四十一至八十,各是一個相對獨(dú)立的部分。己卯本和庚辰本曾從第五、六兩回之間分作兩部分。這是從正文看。如果從批語看,己庚的前十一回是個白文本,是否與后文出自不同底本,也不可忽視。只有甲戌本渾然一體,似無拼湊現(xiàn)象。

  這種底本構(gòu)成的變化,是否反映了四閱評本在傳抄中演變的三個階段?值得研究。比如說,最初只不過是第五十五回的開頭殘失了太妃欠安的六十三字,從而傳抄出蒙戚列楊夢程一系。后來蒙戚的祖本,即立松軒本的底本,又丟失了第十二回至四十回,因以己卯本抄配。最后己卯本和庚辰本前十一回的底本也沒有了,于是只好找來一個沒批語的本子,抄出一個白文本。甚至庚辰本的底本又少了前五回,包括“成則公侯敗則賊”的文字在內(nèi),而用一個早于此本的“公侯”作“王侯”的本子抄配。舒序本前五回的文字近于庚辰本,庚辰本所用的本子,即可能是舒序本的母本或祖本。楊本和列本的前九回與己卯本有共同異文,則有可能是以己卯本的底本抄補(bǔ),或者楊、列的底本之間又有了過錄關(guān)系。

  這樣來分割本來完整的本子,難免有人不認(rèn)可。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們從文字異同人手分析版本的底本,發(fā)現(xiàn)因版本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系列;不同系列,構(gòu)成了底本的不同部分。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以殘缺不全因而抄配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是可以找到參照物的。鄭本只剩了兩回;甲戌本剩了十六回;舒本和滬本只有半部;己卯本本來也剩了半部,后找到三回零兩個半回,至今分存兩處。蒙本以程甲本抄配了第五十七至六十二回。楊本也以程甲本抄配了第五冊的十回和其他回的首尾計(jì)十九頁半(中國頁)。舒本的底本即由五十三回和二十七回拼配,舒元煒的序里有說明,即是因遭故散失而借抄的。

  這四閱評本一系中,戚本從蒙戚一系中分出,是一個支系。列楊舒鄭,一分為三:列楊,舒列,鄭列。夢程一系,程甲、乙、丙用木活字排印,自成刻本系統(tǒng)。

  但是,總覽全書,我們發(fā)現(xiàn),己卯本和庚辰本自成一系,其他各本另是一系。如第三十八回,己庚:“黛玉獨(dú)不敢多吃”,他本:“黛玉弱,不敢多吃”;己庚:“意思深透”,他本:“意思深遠(yuǎn)”。第七十四回,庚辰:“他本是個聰敏過(人)的人”,他本:

  “他本是個聰明過頂?shù)娜?rdquo;。己卯、庚辰有批注混人正文者,如第十三回之“伏史湘云”(夢程亦然。夢覺作“伏下文史湘云”)。第五十八回“地名日孝慈縣”,批:“隨事命名”,他本無。第三十七回,賈云的信尾“男蕓跪書”,批語:“一笑”,惟獨(dú)己、庚、楊無之?梢哉f二者同出一源,是姊妹本。

  再評本只有甲戌本。因靖本不缺僧道與石頭對話那四百二十九字,姑且和甲戌本算作一系。因此,脂本內(nèi)部只有兩個體系。因?yàn)樗拈喸u本出于丙子本,也可以稱作丙子本系統(tǒng)。程本也應(yīng)算在這個系統(tǒng)之內(nèi),因?yàn)楹笏氖啬搜a(bǔ)作,前八十回的底本夢覺本,也是脂評本。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lishilw/2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