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開放使得我國經濟迅速崛起。市場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是研究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經濟學科,因而日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經濟學課程有著較大的興趣,同時,《西方經濟學》也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學好該門課程,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需要結合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從教學現(xiàn)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而合理的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特點
1.組織體系嚴謹,多流派并存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經濟學主要由微觀和宏觀兩大部分構成,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的重點內容。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分析方法是個量分析法,通過對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分析,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分析方法是總量分析法,研究對象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研究目的是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西方經濟學從微觀和宏觀的兩個層面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問題。教學內容組織體系十分嚴謹,如薩繆爾森體系和曼昆理論體系。并且,西方經濟學發(fā)展的過程中,眾多經濟學派的經濟理論和學術觀點不斷豐富和完善,僅近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就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等。2.知識連貫性強,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誕生于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而在不同時期要解決的經濟問題也是不盡相同的。兩門學科分別從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出發(fā)點,解決的經濟問題也是大不相同的。微觀經濟學是以經濟個體(居民戶、廠商)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中,如何運用市場競爭機制,特別是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實現(xiàn)效用的最大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它們分別從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商品市場,消費者是需求方,廠商是供給方;在生產要素市場,消費者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從而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宏觀經濟學卻是以整個國民經濟作為研究對象,圍繞政府的四大經濟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和國際收支平衡,適時適度的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而發(fā)展國家經濟。雖然微觀和宏觀有著以上的諸多不同,但在邏輯思路上,微觀和宏觀的前后連貫性是比較強的,比如消費者均衡和生產者均衡的分析方法基本類似,得出的結論也具有可比性;比如還有國民收入決定的三個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之間是由外生變量到內生變量,變量由簡單到復雜,逐步遞進到逼近現(xiàn)實的模型。
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xiàn)狀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表現(xiàn)是: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滿堂灌講解為主,學生主要是被動的記錄、整理老師講授的知識,沒有做到課前預習,即便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還是有一部分同學不積極、不主動;教師的師資結構,在職稱、年齡等方面的構成不完善,未形成合理的梯隊人選,不利于精品課程的建設;同時,由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性較強,常常借助數(shù)學推導和建立經濟模型來論證所闡述的經濟理論,使得教學過程中理論內容偏多,聯(lián)系實際不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初學時,特別是數(shù)學基礎差的同學,會感到難以理解,提不起學習興趣。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學習態(tài)度不同,上課認真聽講的同學,下課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并復習,善于思考,收獲很大,而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同學,上課不專心,又因該學科理論性、抽象性較強,不適合采用抱佛腳的方式,導致基礎知識不牢固,更加畏學;學生進入大學,每個同學的學習基礎不同,在對知識的理解方面、接受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并且經管專業(yè)學生招生是文理兼收,因此,借助數(shù)學工具分析經濟問題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授課時間不一致,有的大一下學期開設微觀經濟學,有的大二上學期開設微觀經濟學。同一個任課教師授課的對象不具有連貫性,不同教師對同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覆蓋也存在差異,不利于檢驗學生學習成績。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學者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劉志彪等認為,國內經濟學教學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次更新,但由于其脫胎于前蘇聯(lián)的教學設計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或問題。[1]從宏觀經濟學層面,逄錦聚認為,經濟學教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轉變教學理念,伴隨著高校結構、學科專業(yè)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2]冠以理論經濟學頭銜的西方經濟學,無論是在對概念的理解,還是在邏輯結構、理論體系方面,都有著比較完整的理論構架,這些經濟理論根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我國的市場經濟從無到有僅僅幾十年的事情,有的理論在我國的經濟實踐中具有過渡階段的特征。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不能盲目崇拜,要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巨大成就,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和解讀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性的學習互動性,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使得西方經濟學的課堂教學具有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雙重魅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彪,王國生.美國名牌大學經濟學教學的特色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1999(12):64-69.
[2]逄錦聚.當前經濟學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今后的任務[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0-12.
《西方經濟學的特點與教學方法》來源:《現(xiàn)代經濟信息》,作者:伍茜溪 何俊寅 梁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