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場所,它的人文社科素養(yǎng)就極大地關系著大學生是否能充分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因此,提升高校本身人文社科素養(yǎng)是加強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手段。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系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內統(tǒng)一連續(xù)出版物號CN10-1136/C,雙月刊,每逢單月10日出版,大16開160頁。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場所,它的人文社科素養(yǎng)就極大地關系著大學生是否能充分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因此,提升高校本身人文社科素養(yǎng)是加強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素養(yǎng)卻是項艱難的整合工作,需要著手三方面的工作:充分認識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營造校園人文社科氛圍、提升行政后勤人員、教師和輔導員三大群體的人文素質等。
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文社科教育的缺失和人文素質的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1],也是多數學者的共識,更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10年我國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進文理交融,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則將人文素質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層次。筆者認為要加強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需要采取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素質和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雙管齊下的方式,才能達到預期的績效。
一、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素養(yǎng)
但是,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素養(yǎng)卻是項艱難的整合工作,需要著手三方面的工作:充分認識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營造校園人文社科氛圍、提升行政后勤人員、教師和輔導員三大群體的人文素質等。
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具有極大的價值,對國家來說,它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促進創(chuàng)新的先導、進行決策的靈魂和實施管理的金鑰匙;對大學生個人而言,它直接關涉到人才的精神家園,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人文精神的培育提供基礎。然而,現(xiàn)狀是部分高校、特別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輕文現(xiàn)象,在辦學思想上功利性極其嚴重,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廣泛認同和深刻理解,他們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排除于知識體系之外,認為它既無法幫助高校獲得大筆的資助和項目,也無補于學生獲得實用的技能,故而人文社科教育無足輕重。他們的表現(xiàn)就是強調專業(yè)教育和技能教育,卻大量削弱人文課程,歧視人文學科的師生,導致教育的人文精神嚴重缺失。其實這些認識和做法都是錯誤的,高校要從上至下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改變以往重視專業(yè)知識教育、輕視人文社科教育的教育觀,樹立專業(yè)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并重的思想。為此,學校應結合日常的政治學習業(yè)務學習和黨團活動,組織員工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大學習和大討論,充分認識到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改變輕視人文社科教育的錯誤傾向。
其次,高校需要營造校園人文社科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學者認為,人文社科精神是一種信息流,源源不斷流淌在每一個環(huán)境空間;它是一種氛圍,彌漫在每一個環(huán)境的每個角落。[2](P48)有的教育家也說過,辦大學就是辦氛圍。這些話道出了辦學的真諦。同樣的高中畢業(yè)生,進人了不同的大學,四年之后,會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別,這就是不同氛圍作用的結果。校園氛圍,是高校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的一種特定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學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們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會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因此為了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人文社科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社科氛圍就勢在必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高校要大力宣傳人文精神,積極組織各類文化藝術竟賽、文化藝術節(jié)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舉辦大量的科技節(jié)、文化節(jié)、藝術作品展覽等,開展人文講壇、科學講座等專題性的學術講座或音樂欣賞、書畫欣賞,讓大學生在參與活動、參與竟賽的實踐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社科修養(yǎng),展現(xiàn)學校獨有的人文歷史文化和精神風貌。此外,為了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受到人文社科的熏陶,高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修建富有人文氣息的草坪、雕塑、藝術長廊,在校園內塑造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這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欣賞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提升行政后勤人員、教師和輔導員三大群體的人文素質更是萬分重要。高校中的這三大群體直接面對學生,提升他們人文素質和道德水準極有可能大幅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行政后勤人員是高校的服務群體,他們的服務態(tài)度往往影響到學生的切身體會感受。如果他們能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原則禮貌待人,彬彬有禮,勢必會形成對學生的隱形人文教育。當然,高校教師是人文社科教育的關鍵,他們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對學生會產生深刻影響。
對高校“兩課”教師而言,提高人文素質和學習社科知識可以改變思想政治教育過分說教的狀態(tài),增加學生對兩課的易接受程度。對專業(yè)課教師而言,也應該認識到專業(yè)知識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不僅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而目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此外,教師還應該積極開設人文社科選修課程,內容盡可能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法學、藝術等方向。大學輔導員有輔導學生的職責,與學生朝夕相處,他們的舉手投足和一言一行都會對輔導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具有人文修養(yǎng)的輔導員可能在促進學生對人文社科教育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高校人文社科教育是指對在校大學生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顯然,大學生是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他們對人文社科教育的認識、學習與投入直接關系到人文社科教育的成敗,只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才能落到實處。要達到這樣的要求,首先需要讓大學生重視人文社科教育,了解其巨大作用,否則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就無從談起。大學生參與人文社科課程、開展社團活動、從事校外實踐活動則是發(fā)揮大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有效渠道。
目前的部分大學生功利性較強,認為人文社科教育無法幫助自己增強將來的就業(yè)機會和能力,也無法解決自己面臨許多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對人文社科教育不夠重視就在情理之中。[3]其實這是對人文社科教育的一種誤解,它不但有助于建設和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而且也有助于自己的學業(yè)和未來的工作能力。人文社科教育實際關系大學生人才成長,它給大學生成才構筑完善的知識結構,成為其作為人才成長的不竭的動力之源,從而不斷地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還能通過內化而成為大學生作為人才的素質,從而養(yǎng)育他終身。此外,人文社科教育也能培養(yǎng)自立自主意識,學會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有助于事業(yè)發(fā)展。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向大學生普及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讓大家明白接受人文社科教育的巨大意義。
在高校進行人文社科教育時,尤其是教授人文社科課程和 “兩課”課改時,需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從而使得學生能參與課堂。在教學中不僅要采取講解的方法,而且要讓學生說話,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辯論和教學活動,讓他們就有關重點、難點、疑點、熱點問題進行充分的爭鳴,在爭鳴中達到共同提高認識的目的。此外,學生也可以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人文社科知識與教師進行新型的交流,比如在互聯(lián)網上建立有關的交流社區(qū)、開設微博、建立相關的QQ群等。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在某些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人文社科教育的沉悶局面,讓學生從消極被動地接受變?yōu)榉e極主動地探求,從而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實施人文社科教育,以增強其實效性。
文化藝術活動是人文社科教育最有效、最實際、最直接的途徑,有利于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高校中的學生社團是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由結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群眾組織,它們可打破年級、系科以及學校的界限,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文化藝術活動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人文社科教育的活動。實踐證明,學生社團舉辦社團活動是開展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效載體,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可以從中啟發(fā)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更好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的命運結合起來,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社科素質。
人文社科教育絕不只是課堂教育,也絕不只是校園教育,它從本質上應該是一種社會教育。校外實踐活動是課堂的延伸和有效補充,認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本著“自覺自愿、品學兼優(yōu)”的原則,積極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 “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等青年志愿者實踐服務活動,將之作為大學生人文社科教育的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能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檢驗自己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能深人社會、認識國情、開拓視野,明確并強化做人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促進了大學生的成才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媛媛,黃安石.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與重建[J].教學研究,2008(3).
[2]龔鵬程.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方軍.我認識的鬼子兵與我不認識的大學生[N].中國青年報,2000-0l-12.
上一篇:微課資源對小學課堂教學的作用
下一篇:教師授課語言技巧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