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教學理念進入我國后,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人們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后,學生取得了有效果、有效率的進步和發(fā)展。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的授課,學生能聽懂,聽明白,從而獲得學習的進步。
[摘要]教學質量是中職學校教學工作的生命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得到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當前中職課堂由于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原因,存在課堂管理不夠、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缺少以人為本等低效的表現。文章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對提升中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論文投稿,中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學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對中職學校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較少。中職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知識基礎較差,對學習缺乏興趣,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因此,教師要轉變以前的教學觀念,積極發(fā)揮自身的教學主導作用,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本文在中職課堂教學的實踐基礎上,對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提高當今中職課堂的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中職課堂教學低效的表現
1.課堂管理不夠。很多教師覺得只要教學內容有價值有意義,就能吸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顧自己教授內容,缺少對學生的有效管理,造成學生在課堂中大量出現遲到、睡覺、聊天、玩手機等課堂問題。
2.教學內容沒有吸引力。很多教師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喜歡照本宣科,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中缺乏設計理念,急于完成教學任務。這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在開展教學活動中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出現了脫節(jié)。
3.教學缺乏以人為本。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而很多教師在抱怨學生不愛學、學不會的時候,卻忽略了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缺乏對學生自身特點的考慮,缺乏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生的特點的考慮。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僅僅考慮學生的平均水平,缺少對“兩端”學生的照顧。
二、中職課堂教學低效產生的原因分析
1.中職學生的現狀。首先,知識基礎低,認知能力差。在中國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只有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才選擇就讀職業(yè)學校。為爭取生源,中職學校的招生條件不斷放寬,甚至有的學生連中考都未參加便進入中職學校。學生文化基礎較差,認知能力不強,在中職階段的學習同樣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其次,缺少上進心和學習自覺性。中職學生本身就是中考失敗者,自信心受到過打擊,再加上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輕視,很多學生心理更加失落,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能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
再次,自我意識強,但自控能力差。中職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18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自我意識和成人感較強,渴望獨立和自主,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但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也使得學生往往憑個人意志判斷,思考和做事不夠理性,尤其是在學習方面表現為自控力較差,不能持續(xù)學習,對教師授課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容易產生不滿。
2.中職教師自身的因素影響。傳統(tǒng)教育將課堂管理簡單地理解成學生上課不搗亂,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因此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比較嚴厲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采取壓制和鎮(zhèn)壓的方式,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與很多學生形成了對立,得不到學生的支持和信任,教與學不能和諧地進行。還有的教師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中職學生沒有升學的要求,學與不學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用不著去較真。對那些學習基礎差,自我約束力不夠的學生采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只要他們不干擾正常的教學就行。
而且中職學校的專業(yè)課教師大都不是師范院校畢業(yè),他們缺少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教學管理方面接受的培訓也有限,在處理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時往往會依據個人的心情和經驗而不是教育教學規(guī)律。
三、中職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1.從中職學生實際出發(f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面對現在的中職生源,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點和知識構成進行調查和分析。教師真正做到備學生、備教法、備教材,在課堂上才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依據課程大綱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選擇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法,課堂才會對學生有吸引力,課堂教學才會有效率,課程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中職學校沒有高考升學的壓力,也使得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成為可能。中職學校的教師必須從學生個性差異出發(f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得到滿足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會大大提升。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推動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職業(yè)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參與意識強并且能吃苦耐勞的勞動者。中職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各行各業(yè)中的優(yōu)秀勞動者。
當今主流課程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新三中心”說,認為在教學要素的結構中學生是中心,在教育內容中經驗是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活動是中學,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首先,教師角色的轉化是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關鍵。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傳統(tǒng)教師的角色受到沖擊,教師需要在新的理念和標準下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其次,因材施教是學生主動性發(fā)揮的源泉。中職學校的教師在授課前,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基礎、專業(yè)和學習習慣等,確定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加工和取舍,選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再次,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是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動力。教師不要把現成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讓學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識。教師可定期進行市場調研、掌握學生所學專業(yè)的最新態(tài)勢和科技發(fā)展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并融入課堂教學中,設計討論題目和新型課堂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脫離教材,發(fā)揮個性想法,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和設計。
最后,開展活動是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載體。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討論活動外,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技能比賽、才藝表演、文藝演出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和參與興趣。學生在感覺學習生活多彩多姿的同時,也激發(fā)出自信心和競爭意識。
3.教師不斷進行學習和教研,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和專業(yè)能力。中職教師還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自身學習和繼續(xù)教育。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要求教師不僅有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充分掌握各種教學規(guī)律和理論方法,還需要教師多才多藝,能組織和調動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能了解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開展經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師間進行觀摩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要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對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多做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為以后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4.順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潮流,積極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當今中職教育越來越重視通過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學生的行動能力是一種綜合職業(yè)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專業(yè)能力等。而行動導向模式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先進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工作內容為載體來組織教學,追求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體化。
行動導向課堂教學一般采用是六步法教學,具體包括任務分析階段、信息收集階段、計劃決策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反思評價階段。
第一,任務分析階段。通過對工作任務的分析,讓學生知道工作任務內容、工作方法及要達到的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這個階段主要采用粘貼板法、頭腦風暴法等教學方法。
第二,信息收集階段。完成任務分析后,學生需要明確任務的起始條件和所需工具,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個人或小組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信息的收集,為下一步學習做準備。
第三,計劃決策階段。學生按小組展開對工作任務的討論,內容包括任務解決的途徑、任務分配、任務的實施步驟、展示匯報的方式等。小組一起對任務進行規(guī)劃和決策,增進了學生間的溝通和與他人的合作,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和團結合作能力。
第四,實施階段。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要看工作任務所需工具和材料是否完全、能否根據方案的計劃按時完成、實施過程中如出現問題該如何解決,同時要對任務的實施結果進行歸納和匯報。
第五,檢查階段。學生在任務完成后,應檢查自己的任務完成得是否正確和專業(yè),如果不是則需要尋找問題所在和解決的辦法,這可以幫助學生在以后工作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這個階段可采用專家法、多米諾法等教學方法。
第六,反思評價階段。這是學生對學習過程中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的階段,學生需要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積極有效、是否有改進空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和整個過程的不足等。這個階段可采用調查法、訪談法等教學方法。
各階段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促進學生的行為活動能力的提升的原則,積極采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引導和評價。
5.建立“多元化”“過程化”評價機制。職業(yè)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yè)能力,因此在課堂評價中,除知識、技能外,要引入質量要求、質量管理意識、職業(yè)道德與團隊合作意識等評價要素,按照“多元化”“過程化”的評價原則,構建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實現評價主體由“單一化”到“多元化”、評價形式由“結果評價”到“過程評價”的轉變。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掌握進行評價,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和活動參與程度,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和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過程的情感、態(tài)度和與人合作的價值,幫助學生認清自我,建立信心。
總之,在中職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特點決定了教師需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掌握學情,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嵇家俊.青少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分析與輔導[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2]趙志群.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朱莉琴.對教育質量內涵的新認識[J].現代教育科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