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國產紀錄片處于受眾少、播放渠道狹窄的局面。但是,2012年5月央視播出的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卻引發(fā)了紀錄片觀賞熱潮。無論是該劇播出時間,還是紀錄片定位,都不具備成為熱播片的潛質,然而它卻打破了觀眾對紀錄片長期的心理隔閡,引發(fā)了超過同期電視劇的轟動效應;诖耍疚闹荚谏钊敕治鰢a紀錄片的傳播能力影響因素,探究提升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的途徑。
[摘要] 紀錄片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傳遞,對于展現(xiàn)國民素質起到重要的作用。國產紀錄片唯有提升傳播能力,才有可能打造出完整的產業(yè)鏈,建立起完善的紀錄片市場。本文針對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穩(wěn)步提升,進入加速發(fā)展期,以及長期面臨著受眾少、播放渠道狹窄的現(xiàn)狀,分析了缺乏故事性和娛樂性的敘事、題材狹窄、缺乏交流平臺、缺乏優(yōu)秀的紀錄片人等影響因素,并從題材選擇、創(chuàng)作手段、培養(yǎng)觀眾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 職稱論文發(fā)表,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對策
一、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現(xiàn)狀分析
(一)傳播能力穩(wěn)步提升,進入加速發(fā)展期
國產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輝煌時期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該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質量上乘的作品,例如《遠在北京的家》《最后的山神》《中華之劍》《我們的留學生活》等,之后若干年國產紀錄片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短暫的下滑趨勢。近兩年來,國產紀錄片進入加速發(fā)展期。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 2007至2011年國產紀錄片總產量持續(xù)小幅增長。2011年,全國省級以上電視機構紀錄片生產總時長約為5 407小時。其中,中央電視臺(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集團)3 025小時,占55.9%;各省級電視機構生產2 382小時,占44.1%(包含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三頻道CETV3的產量)。①國產紀錄片市場呈現(xiàn)出一派蓬勃發(fā)展的跡象。
(二)受眾面狹窄,播出平臺有限,難以進入主流文化市場
國產紀錄片長期以來缺乏穩(wěn)定的、能帶動收視率的觀眾群,難以進入公眾視野,由此導致了影視市場決策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例如,2011年獲得公映許可證的紀錄電影由2010年的16部增至26部,然而其票房總額僅3 000萬元,其中超過2 700萬元的票房歸功于法國紀錄片《海洋》,獲得最高票房的國產紀錄片《歸途列車》票房不足4萬元,更有些國產紀錄片僅有數(shù)百元的票房。②這導致能上映、排片的國產紀錄片電影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從電視紀錄片來看,電視頻道播出的大多數(shù)紀錄片收視不理想,也導致許多紀錄片的欄目改版,甚至遭遇取消,或者盡量避開黃金時段播放。
二、影響國產紀錄片本土傳播力的因素
(一)缺乏故事性和娛樂性的敘事
紀錄片兼具新聞性、藝術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的特性。多年來,國產紀錄片嚴格遵守“紀錄片”定義中“文獻傳承”功能,充分地發(fā)揮了其新聞性和教育性的任務,但在娛樂性方面一直比較保守,在紀錄片中能夠具有故事性敘述的作品也不多。
由于日常的工作壓力等原因,現(xiàn)代觀眾更愿意選擇具有故事性的、娛樂性的影視片。如果國產紀錄片能在紀錄的同時兼?zhèn)涔适滦裕敲醇o錄片的魅力將是影視劇所不能比的。因為再吸引人的影視劇都有較多的虛構成分,觀眾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而紀錄片里所表現(xiàn)的故事卻是非虛構,它能長時間沉淀在觀眾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中。例如,《舌尖上的中國》除了選擇與人們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作為切入點外,摒棄了宏大的敘事風格,通過美食背后的一個個故事淋漓盡致地講述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傳統(tǒng)價值觀、中國的民族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等各種內容,脫離了以往紀錄片表述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tài),讓觀眾感覺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從全球層面看,國外紀錄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娛樂化的發(fā)展趨勢,即要求強化故事性,要有矛盾沖突,追求戲劇化,增強紀錄片的審美愉悅。國外的很多紀錄片大都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有向故事片靠攏的趨勢。
(二)國產紀錄片題材狹窄
目前,國產紀錄片的制作水準與國際上先進的紀錄片生產國相差無幾,但題材多偏重于文獻政論類,宣傳屬性較強,嚴肅的面貌與大眾文化的輕松風格產生矛盾。而中國獨立紀錄片制作人的作品又大多喜好反映邊緣、弱勢群體、少數(shù)民族等題材,難以滿足各階層觀眾的需要。例如,1997年紀錄片《舟舟的世界》不僅獲得各種紀錄片獎項,也獲得了全國廣泛的關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紀錄片作品的鏡頭偏向于弱勢群體。紀錄片的題材要能關注主流的人群和社會,注重時代內容,反映民生問題!渡嗉馍系闹袊分阅茏呒t,與它表現(xiàn)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內容是分不開的。
(三)缺乏觀眾與國產紀錄片互動溝通的交流平臺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形成了一些專業(yè)的紀錄片交流平臺,比如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中國紀錄片論壇以及國內外的紀錄片評選活動等,交流人群僅限于專業(yè)人士之間。中國目前還缺少能直接吸收觀眾聲音的民間紀錄片交流空間。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民間性質的紀錄片交流平臺更適合利用新媒體開展。新媒體不受播出時間、地點以及播放數(shù)量的限制的傳播方式能讓受眾準確地定位紀錄片內容,能讓紀錄片人掌握觀眾的偏好,逐漸調整紀錄片的樣態(tài),制作出更讓觀眾喜愛的內容。
(四)缺乏優(yōu)秀的紀錄片人
紀錄片具有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傳達真實的特點,紀錄片制作人更應該是所拍攝內容領域內的專業(yè)人士,例如英國BBC自然歷史部的不少自然題材制作人本身就是生物學博士和研究員,這使得紀錄片的內容更科學、嚴謹,增加了紀錄片的感染力。同時,為了能更多地吸引觀眾,紀錄片人需要在敘述方式、技巧、風格、思維模式等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因而,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一定是綜合因素最全面的人,他們既要是好的記者、調研者、觀察者,也須有好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對攝像、音樂等領域都應有所精通。
以拍攝了世界著名紀錄片《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的導演雅克・貝漢為例,他在每一部紀錄片拍攝之前都會花多年的時間對拍攝的領域進行科學研究、收集資料,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yè)人士。拍攝時會集合最先進的拍攝技術和最優(yōu)秀的拍攝團隊,力求做到還原真實及可看性!段⒂^世界》使用顯微技巧拍攝,整個籌備時間長達20年;《遷徙的鳥》歷時4年,耗資4 000多萬美元,600多人參與拍攝,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地區(qū),動用了一批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海洋》從籌備到完成,前后有7年的時間,耗資5 000萬歐元,動用了12個攝制組、70艘船,在全世界50個拍攝點進行蹲點拍攝。 三、提升國產紀錄片本土傳播能力的對策
結合上述的影響因素和中國紀錄片傳播能力現(xiàn)狀,本文從以下方面提出提升國產紀錄片傳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題材的多元化,并作與時俱進的調整
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在題材選擇時常規(guī)的考慮因素包括相關部門的整體宏觀規(guī)劃、電視臺頻道及欄目設置的角度、個人創(chuàng)作的角度等方面。隨著紀錄片的市場化,國產紀錄片的商業(yè)化發(fā)展道路已成為必然趨勢,在這種環(huán)境下,要根據(jù)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進行題材的策劃,形成主動設置議題和整體謀劃題材的良性狀態(tài)。當前,國產紀錄片中社會人文等內容題材較多,但真正反映當代中國生動的現(xiàn)狀、關注人的心靈和生存境遇的紀錄片并不多。
所以,紀錄片題材的選擇要與時俱進,有針對性,要以觀眾調查研究為基礎。題材要求多樣化,不要一味追求宏大敘事或獵奇邊緣化生存,而遠離了大眾生活。要降低精英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多關注跟社會、跟當下、跟現(xiàn)實、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老百姓喜歡的紀錄片,才能擴大紀錄片在國內的傳播,也才能進一步促進紀錄片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二)選擇適應觀眾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手段
對于紀錄片而言,如果不具備好的故事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引起人們的內心共鳴,那么是根本無法吸引大家走進影院,更談不上培養(yǎng)觀眾形成觀看紀錄片的習慣。因此國產紀錄片必須在題材選擇、故事講述、制作手段等方面緊緊抓住受眾的需求,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實現(xiàn)表現(xiàn)風格的多樣化。在真實的基礎上,分析大眾普遍的文化心理與消費需求,采納新型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表現(xiàn)手法,使作品更好看。像《故宮》《圓明園》《復活的軍團》《敦煌》等國產紀錄片在歷史學家的指導下,遵循歷史真實的前提使用了現(xiàn)代科技手段重現(xiàn)歷史,不僅內容保證了真實,而且獲得了非凡的視聽效果和吸引人的故事性。因而,國產紀錄片理應拓展表現(xiàn)手法,善于使用情景再現(xiàn)、3D動畫、戲劇效果等表現(xiàn)手法,不僅要實現(xiàn)紀實美學,增強與觀眾的貼近感,而且要視內容實際需要,追求作品的可視性和敘事技巧。
另外,隨著網(wǎng)絡媒體和新媒體越來越成為大眾接觸信息的重要通道,應充分地發(fā)揮網(wǎng)絡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加強紀錄片與觀眾的交流平臺建設,擴大紀錄片的社會效應和影響,為紀錄片的傳播搭建基礎?梢岳镁W(wǎng)絡開展紀錄片的網(wǎng)絡影展及評比,通過微博讓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建立互動,讓觀眾參與從選題到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增強紀錄片制作方與觀眾的溝通性。
(三)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紀錄片的觀眾群
紀錄片不僅是創(chuàng)意文化產業(yè)的一部分,而且是文明傳播的媒介與文化形象的載體。綜觀當前的熒屏現(xiàn)狀,超男、超女、肥皂劇、選秀相親等娛樂節(jié)目包圍著觀眾。在娛樂至上的年代,用什么來塑造觀眾心靈,引領社會價值觀?紀錄片應擔當起此重任。當前,隨著中國經濟、教育的發(fā)展以及文化精英群體的不斷擴大,紀錄片重新被呼喚回歸也是必然的趨勢。提升國產紀錄片的傳播力量,培養(yǎng)穩(wěn)定的觀眾群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可以通過設置紀錄片欄目、開辦紀錄片頻道、增加紀錄片上映檔期、建設紀錄片播映平臺等方式增強紀錄片與觀眾的接觸面。同時,在素質教育中加強紀錄片欣賞模塊,將培養(yǎng)紀錄片觀眾群融入國家教育中,不僅能有效地培育年青一代成為紀錄片的忠實觀眾,而且對于提高素質教育效果有益無弊。
四、結 語
紀錄片唯有普及大眾,成為一種文化消費,才有可能打造出紀錄片的產業(yè)鏈,建立起完善的紀錄片市場體制,因此提升國產紀錄片的傳播能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急需改變中國紀錄片長期以來形成的解說詞為主、畫面語言為輔的方式,審慎選擇題材,利用多種表現(xiàn)手段,增強內容的故事性。此外,還需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培育紀錄片的觀眾群,也為紀錄片的市場化創(chuàng)造條件。
注釋:
① 《〈中國紀錄片藍皮書(2012)〉在北京發(fā)布》,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1-30/4373978.shtml(2012/11/30)。
、 《2011年近十部國產紀錄片僅獲數(shù)百元票房》,http://tv.sohu.com/20120405/n339811830.shtml(2012/04/05)。
[參考文獻]
[1] 法國電影大師雅克・貝漢將攜新片《海洋》來華[OL].http://ent.qq.com/a/20110722/000177.htm.2011-07-22.
[2] 鄭保章.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6-11.
[3] 陳曉夏.提升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能力的思考[J].現(xiàn)代傳播,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