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shù)類職稱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藝!自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致力于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藝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教育工 作服務(wù),尤其關(guān)注、反映藝術(shù)界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科研教學(xué)成果和藝術(shù)史源流,成為藝術(shù)界 人士辛勤耕耘,共享豐收的一片沃土。許多中青年藝術(shù)才俊,登上《藝!愤@個大講壇,發(fā)表作品,交流心得,結(jié)出碩果,成長為全國知名的藝術(shù)家、藝術(shù)大師。 1994年,前主編周崢嶸先生攜《藝海》雜志赴香港參加當(dāng)年度國際期刊展覽,蜚聲海內(nèi)外。
[摘要]電影《郎心如鐵》是根據(jù)美國著名作家德萊塞代表作《美國的悲劇》改編的。與原小說《美國的悲劇》相比,電影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敘事與情節(jié)方面還略勝一籌,其成功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情節(jié)更緊湊、劇情更吸引人,把一出愛情鬧劇改編為一出純潔的愛情悲劇。但是,與原小說相比,它也暴露了一些缺憾,主要表現(xiàn)在批判力量的削弱或缺失。小說中,作家所極力批判的宗教虛偽、金錢至上與政治腐敗,在電影里卻讓位給對愛情的煽情式歌頌。
[關(guān)鍵詞]《郎心如鐵》,《美國的悲劇》,德萊塞,批判意識
20世紀(jì)1951年美國拍攝的電影《郎心如鐵》,由伊麗莎白・泰勒與蒙哥馬利・克利擔(dān)任男女主演,剛一上映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收獲了不菲的票房收入,1952年獲得多項電影獎,如一舉囊括了1952年第24屆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shè)計、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樂六項大獎,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三項提名;1952年第九屆金球獎最佳電影獎。無論從商業(yè)回報看,還是藝術(shù)角度看,這部影片都堪稱好萊塢經(jīng)典。如果與原著小說相比較,則除了成功的商業(yè)改編與電影藝術(shù)的完美再現(xiàn)外,它也顯現(xiàn)了一些失敗的地方。
一、《郎心如鐵》對小說《美國的悲劇》的成功超越
(一)情節(jié)更緊湊
小說《美國的悲劇》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最為重要的作品,發(fā)表于1925年,小說共分三卷,寫了主人公克萊德短暫的一生。主人公克萊德本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出生在一個窮牧師家庭。為了追求幸福,克萊德14歲時離家獨自闖蕩世界。貪慕虛榮的他為了追求女孩,置處于棄婦狀態(tài)急需救助的親姐姐于不顧,最終因同伴開車碾死小孩,不得不亡命異鄉(xiāng)。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酒店作服務(wù)員的克萊德遇到了巨富伯父。憑著聰明機靈,克萊德在伯父的工廠里找到了穩(wěn)定的工作,并且吸引了一個美麗女工羅伯達,為了寂寞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與羅伯達熱戀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富家女桑德拉為了激起富家公子對她的愛情,故意勾引克萊德,不明就里的克萊德深深陷入美女與金錢的美夢中,狠心把已經(jīng)懷孕的女友害死。最終因事情敗露,美女與金錢全都離他而去,雖然家人為他四處奔走,期望輕判,但他還是因故意殺人罪而被送上電椅處以死刑。
電影《郎心如鐵》則僅選取了小說的后兩部分,從主人公來到了伯父的工廠開始敘述。電影描述鄉(xiāng)下窮孩子喬治到城市來投靠叔叔,并與一名女工人秘密相戀。后來他又認識了美麗大方的千金小姐桑德拉,感情一日千里,正當(dāng)他面臨三角戀愛不知如何解決時,驚聞女工羅伯達懷孕。喬治決定以溺水方式謀害她,但要下手時又感良心不安。然而此時真的發(fā)生翻船意外,羅伯達果然死了,喬治面臨控訴,丑聞因而傳開,他最終因謀殺罪被判處死刑,而美女桑德拉也因此而傷心欲絕,幾度暈死。
小說《美國的悲劇》與電影《郎心如鐵》相比較,顯得內(nèi)容冗長,情節(jié)發(fā)展緩慢,且作家介入其中發(fā)表的議論過多,尤其是第三部分關(guān)于克萊德的刑事偵查與審判,更是占了整部小說幾乎一半的篇幅,這些無疑都使小說情節(jié)的緊湊性與趣味性大打折扣。而電影《郎心如鐵》直接從小說的高潮處切入,以一場三角戀拉開序幕?巳R德罪行暴露后,又省去了冗長的司法偵辦過程,整個故事情節(jié)緊湊,一氣呵成。
(二)愛情更純潔
小說《美國的悲劇》里,克萊德的兩次愛情都與愛情無關(guān),而與現(xiàn)實有關(guān)?巳R德與女工的愛情是排除寂寞與解決生理需求的權(quán)宜之計,他從來不曾規(guī)劃過與女工的未來家庭生活,也就是說,他的這次戀愛并不以結(jié)婚為目的。后來與富家女安琪拉的戀愛,則更是充滿了借婚姻改變?nèi)松默F(xiàn)實計劃。與克萊德的愛情觀相同的是,富家女對克萊德毫無愛情可言,他只是她炫耀魅力、激起男性愛欲的工具,一旦克萊德因她犯罪并鋃鐺入獄,她則絕情地與家人出國旅行,以避免輿論的牽扯與譴責(zé)。
電影為了突出克萊德與安琪拉的愛情之純真凄美,首先非常明顯地丑化了女工,使女工像克萊德一個偶然犯下但卻再也甩不掉的錯誤,從而極大地獲得了觀眾對克萊德的同情。而小說中那個風(fēng)騷淫蕩的富家女在電影里也一變而為清純可人的美少女,她對愛情極為忠貞,愿意為了愛人而拋卻富貴生活。在克萊德案發(fā)后,她陷入了極度絕望之中,幾度暈死,并在探監(jiān)時對克萊德發(fā)誓,永遠愛他。
為了商業(yè)價值,電影顯然故意忽略了小說中深刻的批判力量,把一出窮孩子的美夢破裂的人性悲劇表現(xiàn)為一個永恒凄美的美女愛才子的愛情悲劇。
二、與小說《美國的悲劇》相比,
《郎心如鐵》缺乏批判力度與小說《美國的悲劇》相比,電影《郎心如鐵》的缺憾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批判力量的削弱。小說《美國的悲劇》本是一部極具批判意識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小說既細致描繪了克萊德的墮落過程,更深刻地剖析了造成他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作家認為,正是金元帝國和美國生活方式腐蝕毀滅了千千萬萬的美國青年,克萊德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和犧牲品?巳R德的悲劇不僅是美國青年的悲劇,同時也是腐朽的美國社會本身的悲劇,所以作者稱之為“美國的悲劇”。德萊塞曾說:“我長期沉思默想著這個故事,因為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不僅涉及我們國家生活的每一個領(lǐng)域――政治、社會、宗教、商業(yè)、性的問題等,而且是美國每個城鎮(zhèn)里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會遇到的事情。”[1]前言4-5對美國社會的批判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宗教的批判,二是對金錢的批判,三是對民主政治的批判。而電影里,這三方面的批判都明顯地削弱了,有的甚至轉(zhuǎn)化為反面,成了對美國社會的贊美了。下面詳細分析一下電影《郎心如鐵》在社會批判方面的失。
(一)缺失了對宗教批判的尖銳和深刻。
小說里,主人公克萊德的母親以宗教信仰的名義來掙一家人的面包。她常帶著孩子上街宣傳上帝的旨意,高唱《贊美詩》,以獲得觀眾的慈善施舍,事實上就是上街乞討。幾個小孩在街上面對陌生人唱詩乞討,心中充滿了屈辱,而圍觀者卻不把他們當(dāng)回事,不是投以白眼,便是諷刺挖苦,向他們施舍錢幣的人少之又少。這樣的生活使他們幼小的心靈一次次受到傷害,孩子們稍一長大,就想方設(shè)法離開家庭,以離開家庭帶來的屈辱感。因此,在克萊德眼里,宗教是虛偽的說教,他蔑視宗教,始終認為他父母所從事的宗教工作,是最不體面、最窮酸的工作,“父母所干的行業(yè)是別人家看不起的,太寒磣,太卑微了。”[1]10他一家人也并沒有因為崇拜耶穌而得到幸福,相反卻弄得衣食不保、家破人亡的可悲結(jié)局。 在電影里,對宗教的批判幾乎看不見,當(dāng)克萊德東窗事發(fā)后,他母親非常堅強地以宗教信仰支持著自己,并鼓勵兒子勇敢地為自己的罪惡接受懲罰,特別是他臨刑前,他的臨終懺悔牧師的一席話,更是讓觀眾感覺到,即使從世俗的角度看,克萊德沒有故意實施犯罪,但從宗教的角度看,他的靈魂依然犯了死罪,這讓觀眾極為震撼,感覺宗教的正義嚴(yán)肅而莊重,是人無法對自己罪行心存僥幸的最高審判。
(二)缺失了對金錢社會的尖銳批判
小說《美國的悲劇》中,借克萊德短暫的一生,非常尖銳地批判了美國社會中金錢至上的腐朽本質(zhì),正如傳記作家麥提遜說:《美國的悲劇》揭示了美國社會金錢價值無法抗拒的誘惑,這種金錢的誘惑與威逼最終把克萊德如困獸一般迫入了人生的死角[2]?巳R德一家人因為缺少必要的金錢維持正當(dāng)體面的生活,只能做宗教“乞丐”;而克萊德最終萌發(fā)犯罪意識,也是因為對金錢的極度渴望,即作者德萊塞所批判的“美國夢”引誘他走上了一條對金錢的絕對崇拜之路。小說中,富家小姐桑德拉憑借家中有錢,隨意地玩弄他人的感情,把克萊德當(dāng)作自己賣弄風(fēng)情的工具。
但是電影里,我們看到了富家小姐桑德拉為情所動,寧愿為了愛情而拋棄自己的富貴生活,即使克萊德因罪入獄,她也不離不棄,完全沒有金錢社會里的市儈氣,反而展現(xiàn)了一種蔑視金錢的可貴勇氣。此外,桑德拉的父親面對克萊德,也展現(xiàn)了一位成功長者對青年才俊的愛惜之情。他勉勵克萊德,不要為自己貧賤的出身感到羞愧,只要努力,任何出生背景的人都能夠成功。電影的煽情效果極好,讓觀眾不僅對桑德拉的痛苦一掬同情之淚,也對克萊德的人生際遇嘆惋不已,這完全把作家德萊塞批判社會的本意改寫了,使之成為一首難得的愛情之悲歌。
(三)缺失了對民主政治的深刻批判。
作品通過對克萊特全部審判過程的描寫,深刻揭示出美國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黑暗與腐敗。克萊特案發(fā)受審期間,正值美國兩黨競選法官,共和黨與民主黨全力利用這一案件撈取政治資本。共和黨的候選人梅遜檢察官通過自己控制的法院對克萊特嚴(yán)厲審判,以顯示其“公正”,甚至不惜制造假證,組織127人出庭作證來證明克萊特罪大惡極,騙取選民的信任。民主黨則通過克萊特的辯護律師竭力為他辯護,不惜歪曲事實甚至鼓動克萊特在法庭上發(fā)假誓、撒謊抵賴、拒不認罪, 以證明共和黨的審判是不公正的,然后取而代之。案件的審判表面上手續(xù)完備,十分民主,但實質(zhì)上卻不過是爭權(quán)奪利的陰謀和騙人把戲。通過這場審判,美國民主政治、公平法律的丑惡本質(zhì)暴露無遺。如果說克萊德是有罪的,則他的律師、檢察官以及陪審團人員并非清白,[3]因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受金錢至上文化影響的社會,政治上的腐敗又為人人都是罪犯提供了一個基礎(chǔ)。
而電影里對這場堪稱世紀(jì)之縮影的聲勢浩大的審判,則刻意淡化了小說中的批判意識,小說中檢察官的徇私枉法與律師的沆瀣一氣幾乎在電影里不見了蹤影,觀眾只能看到檢察官代表著正義的雷霆之震怒,卻看不到他陰暗的私心。
三、結(jié)語
20世紀(jì)40年代末50年代初,剛剛成功結(jié)束二戰(zhàn)、成功地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全國上下洋溢著一種樂觀積極的社會情緒,人們普遍相信美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相信個人的奮斗足以改變?nèi)松?zhàn)造成的巨大傷害反過來讓人們意識到真情之可貴。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心理中,電影《郎心如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郎心如鐵》也暴露了一些深刻的缺失。與小說《美國的悲劇》相比,電影《郎心如鐵》缺乏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披露與剖析,缺乏對主人公人生悲劇之社會根源的追溯。正是社會的種種缺陷:宗教虛偽、金錢至上、政治腐朽,造成了千千萬萬個克萊德的悲劇人生。
[參考文獻]
[1] [美]德萊塞.美國的悲劇[M].許汝祉,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
[2] F O Matthiessen.Theodore Dreiser[M].WilliamSloane Associates,Inc.,1951:207.
[3] 蔣道超.顛覆阿爾杰美國神話印證維布倫揮霍消費――解讀《美國悲劇》中的文化符號[J].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03).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daoyanlw/4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