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革新,人與媒介的關系更為緊密,在社會生活中對新媒體的依賴日益增強。隨之而來凸顯的媒介素養(yǎng)方面的問題也困擾著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高校學生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體,面臨的媒介素養(yǎng)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主要集中為三個方面的典型問題:新媒體使用中的娛樂化傾向;新媒體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對新媒體信息缺少辨識能力。針對上述問題,開展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十分必要,文中探討了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
一、引言
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迎來了網絡質變時代的到來:從過去人與信息交流的Web1.0發(fā)展到人人互動的Web2.0,大眾與媒介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在Web1.0時代,即門戶網站時期,平臺向用戶單向傳播,大眾在媒介上的原創(chuàng)內容較少,基本屬于信息的瀏覽者,同時也是媒介信息的傳遞者;在Web2.0時代,即社交媒體互聯(lián)網時代,各種媒介平臺層出不窮,例如微信、抖音、博客、Twitter、知乎等,用戶之間可以雙向互動,大眾可以在這些載體上自由交流互動、隨時隨地發(fā)聲,每個人都可以是媒介內容的參與者,原創(chuàng)內容滾雪球似的暴增,傳播速度較Web1.0時代更為迅速,傳播范圍更加廣泛;ヂ(lián)網技術的變革推動了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以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的普及和應用。由此而來,新媒體快速發(fā)展與應用的語境下,大眾作為新媒體內容的制造者、傳播者、消費者,其媒介素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而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傳播積極、接受能力強。同時,高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逐步成型,對于新鮮事物吸收能力強,受媒介內容影響較深遠,其媒介素養(yǎng)教育十分有必要。
二、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
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最早是由英國文化研究學者F.R.李維斯與丹尼斯·湯普森在1933年提出并倡導,初衷是保護公眾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影響。經過多年努力,美國媒體素養(yǎng)研究中心于1992年對媒體素養(yǎng)進行了界定,認為媒介素養(yǎng)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1]大眾可以通過自身不斷的實踐和學習來培育和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教育成為公民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學者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也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wèi)認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意義在于“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發(fā)展關于大眾媒介的思想、提高對負面信息的覺醒能力、培養(yǎng)建設性的使用大眾傳媒的能力。”[2]她認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chuàng)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fā)展自己。[3]這一觀點得到國內學界普遍認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wèi)教授則強調媒介教育中公眾之于媒介的主動性:“面向社會與公眾的媒介教育,關鍵在于要讓民眾掌握識別媒介、選擇媒介、運用媒介和監(jiān)督媒介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駕馭媒介,真正成為媒介的主人,這是媒介教育的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任務。”[4]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yǎng)的內涵進一步豐富,不僅僅意味著大眾從媒介平臺上解讀、接受信息的素養(yǎng),還意味著通過媒介傳播制造信息的素養(yǎng)。從最初的了解、認識媒介,到辯證分析、思考媒介信息,再到利用媒介發(fā)展自己,構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新媒介素養(yǎng)。國內學者宦成林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新媒介素養(yǎng)是基于Web2.0所構建的一個具有社會性、個性化和主體性特征的全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學習者為融入和適應這種新環(huán)境所備的使用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5]國外學者詹金斯認為:新媒介素養(yǎng)應該被看作是一項社會技能,被看作是在一個較大社區(qū)中的互動方式,而不應該被簡單地看作是用來進行個人表達的技巧。[6]可以看出,新媒體的發(fā)展以及媒介大環(huán)境的變化對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媒介素養(yǎng)不單單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是現代社會公民素質提升的一部分,更是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白巖松的全國高校巡回演講——《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在河北大學開講時說的:“如果沒有媒介素養(yǎng),連朋友圈都發(fā)不好。”表達了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yǎng)是大眾社會生活的一種學習能力,應該普及到每一個人,社會競爭越發(fā)需要個人的媒介素養(yǎng)。
三、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方面的現有問題
(一)新媒體使用中的娛樂化傾向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9個小時,較2020年12月提升0.7個小時,移動媒體與人的關系日益緊密。新媒體帶來的全天候新鮮海量資訊,舒適愜意的娛樂體驗,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都容易使時間湮沒在新媒體的使用中。有調查顯示,青少年對于新媒體的使用往往是娛樂消遣多,學習研究少。截至2021年6月,網絡游戲用戶規(guī)模達5.09億,占網民整體的50.4%,超過50%的網絡游戲主要人群年齡在19歲到25歲,其中包括廣大的高校學生群體。網絡游戲的豐富化、多元化吸引一些高校學生沉迷其中,造成學業(yè)荒廢。2020年11月,西南交通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的6名本科生,因為沉迷網絡游戲、網劇、網絡小說等網上娛樂導致掛科太多,總學分低于結業(yè)標準被退學處理。這個案例只是高校學生新媒體使用中娛樂化傾向的一個縮影,新媒體上眾多娛樂APP時刻考驗學生的自制力。
(二)新媒體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是高校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也是三觀塑造成型的重要載體。新媒體時代,網絡“娛樂致死”的傾向性表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亞文化更是改變了大學生群體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的認知。特別是劣質網紅、劣質藝人的負面影響,例如金錢至上的“物欲主義”“精致的利己主義”,三觀盡毀博眼球的另類行為,都是對高校學生積極向上意志力的挑戰(zhàn)。此外,新媒體豐富的商品宣傳和營造的感官意境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欲望,而網絡平臺提前消費、購買便捷、支付快速、分期支付、貸款簡易、數字貨幣等特點,使得學生群體的消費欲望容易釋放,消費心理得到極大滿足。屢禁不止的校園貸因為門檻低、放貸快,成為學生群體“消費貸”的主要渠道,超前消費的消費習慣讓沒有穩(wěn)定收入來源的學生背上了利滾利的沉重負擔,有的學生因還不起錢不堪騷擾甚至走上絕境,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部分學生對新媒體平臺引發(fā)的消費缺乏足夠的警惕。
(三)對新媒體信息缺少辨識能力高校學生對網絡信息不能很好地去偽存真,容易遭遇網絡詐騙,成為網絡詐騙對象。新媒體海量信息中包含著虛假信息,有的內容迷惑性強、套路深,容易抓住學生心理進行電信網絡詐騙。而高校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低,使得犯罪分子屢屢得逞。這類信息往往打著“兼職”的名義設置網絡陷阱。另外,高校學生對媒介信息缺少判斷能力即缺少媒介素養(yǎng),容易成為謠言的傳播者,甚至基于“求關注”“獵奇”心理,成為謠言的制造者。
四、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可行路徑
上述問題反映出青年群體特別是高校學生群體在媒介素養(yǎng)方面的匱乏。相較于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媒介素養(yǎng)教育往往存在滯后性。大學生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意味著:可以利用各種媒介高效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形成對新媒體的正確認知;提升對媒介信息和傳播方式的判斷能力;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開展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十分有必要。目前,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有以下幾條可行路徑:
(一)開展新媒體方面的通識課程
目前,新媒體方面的課程多集中在新聞傳播學院和傳媒相關專業(yè),沒有傳媒專業(yè)的高校和非傳媒專業(yè)往往缺少相關課程。而高校課堂是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基礎平臺。開設新媒體方向的相關課程,可以從技術層面指導學生合理使用新媒體,從內容方面引導學生抵制不良的媒介信息。此外,在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高校學生求知求新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參加多種多樣的媒介實踐活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切實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
(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多樣化和日常化
高校的素養(yǎng)教育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需要形式多樣化、教育日常化,潛移默化的推動學生擁有正確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例如通過課堂、班會、講座、宣傳欄、校媒體、競賽等多種形式幫助高校學生形成新媒體時代自主探究型學習方式。預期目標為:能夠理性使用手機上網時間,抵制無節(jié)制上網;對新媒體傳播的良莠不齊的內容能有選擇、有質疑、有批判地吸收;能通過新媒體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三)全社會聯(lián)合多維度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
高校是實施高校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機構,是將媒介素養(yǎng)理論與新媒體實踐相結合的基礎平臺,充當高校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把關人”角色。政府是高校順利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有力保障,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持,提供社會資源和力量,是高校學生乃至全體大眾提升媒介素養(yǎng)的堅實保障。例如2021年,網信部門及各涉網管理部門開展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通過的持續(xù)整治,進一步規(guī)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網絡權益,促進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營造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大環(huán)境。社會民間團體、組織、機構,乃至家庭、社會公民,都可以參與到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實現全社會聯(lián)合多維度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
五、結語
高校學生受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他們學習能力強、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時間充裕。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有助于高校學生的自我提升和人生價值的實現,也有利于國家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學生肩負著國家的未來與希望,身負著民族振興的使命與擔當,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僅關乎青年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國家振興民族榮辱。從個人到全體,從學校到政府,全社會多維度聯(lián)合起來,共同提升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開.媒體素養(yǎng)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01):116-118.
[2][3]卜衛(wèi).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01):29-33.
[4]鄭保衛(wèi).媒介教育大眾化勢在必行[N].中華讀書報,2002-1-16(001).
[5]宦成林.21世紀學習技能:新媒體素養(yǎng)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09(10):41-44.
[6]李德剛,何玉.新媒介素養(yǎng):參與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轉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12):39-40.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來源:《傳媒論壇》,作者:邊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