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子全站儀的普及使用,其優(yōu)越性給廣大測繪工作者帶來了諸多方便。尤其是一些附加功能(如懸高測量)提供了快捷、準確的作業(yè)手段。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作業(yè)條件限制,使得附加功能得不到正確的測量結(jié)果。本文提出了使用全站儀懸高測量功能條件不滿足時一種解決方法—對向觀測法,并對此方法的基本原理、計算公式、操作方法及具體要求做了討論。
關鍵詞:懸高測量;對向觀測;全站儀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useofelectronictotalstation,itssuperioritytothemajorityofworkershasbroughtalotofsurveyingandmappingconvenience.Inparticular,someadditionalfeatures(suchasREM)providesafast,accuratemeansofoperation.However,inpracticalworkrestrictionsduetooperatingconditions,allowingadditionalfunctionalityisnotthecorrectmeasurementresults.Inthispaper,theuseofTotalStationREMdoesnotmeetthefunctionalrequirements,whenasolution-righttotheobservationalmethod,andthebasicprincipleofthismethod,calculationformulas,methodsofoperationandspecificrequirementswerediscussed.
KeywordsREM;righttotheobservation;TotalStation
中圖分類號P216
全站儀是一種集測角、測距和微處理計算機于一體,由微處理機控制儀器,自動測距、測角、自動歸算水平距離、高差、坐標,觀測結(jié)果能自動顯示、記錄、存貯、變換、預處理及輸出的智能化測繪儀器。隨著現(xiàn)代測量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全站儀的一些附加功能(如測設點位)在工程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懸高測量便是其中的一種。本文就懸高測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討論。
1 懸高測量方法
1.1 一般方法
懸高測量就是測定空中某點距地面點的高度。當對空中某點進行高度測量時,由于該點(高壓線、橋梁等)無法安置反光棱鏡,在這種境況下,利用全站儀的懸高測量功能,可以測出空中目標距地面點的高度。該功能的工作原理如圖1.
圖1懸高測量原理圖
D點是空中一點,即被觀測目標,P點安置的是電子全站儀,B點安置的是反光棱鏡,B點是過D點的鉛垂線與地面的交點。當欲測出DB之間的高度時,全站儀通過觀測數(shù)據(jù)s,θ1,θ2及給定數(shù)據(jù)v,可直接顯示出DB之間的高度,其計算公式為:
HDB=Scosθ1tgθ2-Scosθ1tgθ1+V(1)
式中S—全站儀至反光棱鏡之間的斜距;
θ1—斜距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
θ2—安置于P點的全站儀測得目標D的豎直角;
V—反光棱鏡中心距地面點B的高度。V可用鋼尺直接量取后輸入全站儀。
從圖1及式(1)可以看出,完成懸高測量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即在被觀測目標D的鉛垂線上能夠設立反光棱鏡,如果該條件不能保證全站儀將無法測得D點距地面點B的正確高度。
1.2 對向觀測法
在實際工作中,將反光棱鏡恰好安置在被測目標D的鉛垂線上,僅靠目估是不容易實現(xiàn)的,尤其是當D點距地面較高時。若想反光棱鏡安置正確,必須對D點進行投影,即用經(jīng)緯儀將被測目標D垂直投影到地面上得到投影點B,再在B點上安置反光棱鏡。
由于投影過程比較麻煩,安置儀器次數(shù)多等許多不便,使得懸高測量功能使用起來也不方便。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有些建筑施工場地,雖然可以得到投影點B,但B點無法安置反光棱鏡,此時全站儀懸高測量功能就無法實現(xiàn);蛘呤褂眠@一功能,測出的結(jié)果也是不正確的。(如圖2)
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當投影點處無法安置反光棱鏡,如何使用懸高測量功能測出目標的正確高度。從圖2中可以看出,當反光棱鏡安置的位置偏離B點至A點時,用(1)式計算HDB的值,實際結(jié)果是C點距地面點的高度,也就是說,反光棱鏡只要偏離被測目標的鉛垂線,全站儀就無法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
為了使全站儀的懸高測量功能在反光棱鏡偏離投影點B時的情況下得到正確的觀測結(jié)果,可采用全站儀對向觀測來解決這一問題。即當目標的投影點處無法安置反光棱鏡時,采用全站儀對向觀測可以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對向觀測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如下:
。1) 對向觀測基本原理
如圖3所示,當反光棱鏡偏離D的投影點B至A時,全站儀在P點測得D點的高度,實際顯示的結(jié)果是HCA,即C點距地面的高度;同理,當全站儀移至對向點Q測D點的高度,實際顯示的結(jié)果是HEA,即E點距地面的高度。所要的HDB可以通過對向點P,Q兩點觀測的結(jié)果計算得到。
HDB=HGA+hAB
由于HGA=HCA+GC=HCA+EC*tgθ2/(tgθ2+tgθ4)
EC=HEA-HCA
故HDB=HCA+(HEA-HCA)*tgθ2/(tgθ2+tgθ4)+hAB(2)
公式(2)中,θ2為在P點測得D點的豎直角,GDC=θ2;θ4為在Q點測得D點的豎直角,GDE=θ4;hAB為地面A,B兩點之間的高差。
公式(2)中所用各值全站儀在P,Q兩對向點均可直接測出,hAB是另外測出的。
。2) 操作步驟
當對D點進行對向觀測時(如圖3),先將全站儀安置于P點(P點距反光棱鏡的距離應大于D點距地面的距離),儀器整平,瞄準目標D,水平方向制動,縱轉(zhuǎn)望遠鏡,在視準軸方向安置反光棱鏡于A點,應用全站儀懸高功能測出HCA及D點的豎直角θ2;定出Q點,Q點應位于D點的另一側(cè)的望遠鏡視準軸方向上,Q點距A點的距離也應大于D點距地面的距離。將全站儀移到Q點上,對中、整平進行懸高測量,得到HEA及在Q點測得D點的豎直角θ4。至此,對向觀測已經(jīng)完成。D點距地面的高度可用公式(2)計算得到。
2 測站選擇
測站P、Q的選擇問題前面已經(jīng)提到,除要求P、A、D、Q在同一鉛垂面之外,還要求P點距A點距離,Q點距A點的距離不宜太短。為了說明這一點,現(xiàn)將式(1)進行全微分,得到以下算式:
dH=cosθ1tgθ2dS–Ssinθ1tgθ2dθ1+Scosθ1dθ2/cos2θ2
–sinθ1dS–Scosθ1dθ1+dV
=(cosθ1tgθ2–sinθ1)dS–S(sinθ1tgθ2+cosθ1)dθ1+Scosθ1dθ2/cos2θ2+dV
為了方便討論,將上式寫成
dH=F1dS+F2dθ1+F3dθ2+F4dV(3)
其中:F1=cosθ1tgθ2–sinθ1
F2=–S(sinθ1tgθ2+cosθ1)
F3=Scosθ1/cos2θ2F4=1
設S≤200m,θ1≤10°,θ2≤45°則F1<1.0;∣F2∣<2.0S;∣F3∣<2.0S;F4=1
從F1、F2、F3可以看出,其值的大小與θ1、θ2及S有關,當θ1、θ2增加時,尤其是當θ2超過45°時,F(xiàn)1、F2將迅速增大。因此P、Q點的選擇,以θ1、θ2的角度不超過10°,45°為宜。也就是說P點距A點的距離應大于D點距地面的高度,Q點距A點的距離也是如此。
在實踐中,θ1不超過10°這一條件,一般情況都可滿足,S不超過200m也容易做到。
θ2決定P、Q位置的選擇,因此也可滿足要求,F(xiàn)將(3)式應用誤差傳播定律:
m2H=F12ms2+F22mθ1+F32m2θ2+F42mV2(4)
現(xiàn)將假設條件下的系數(shù)F1、F2、、、F3、F4帶入(4)式并取
ms=±5mm,mθ=mθ1=mθ2=±2〞;mV=±2mm
ρ=206265〞
mH=±=±6.30mm
從精度分析可以看出,懸高測量的精度可以滿足一般建筑工程的需要,同時S的增大會降低觀測結(jié)果的精度,,也就是說,D點越高,其觀測精度越低。為了保證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guangbodianshilw/1140.html